“能吃下饭了,腿也不肿了,再也不用三天两头住院了!”

8月22日清早,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七病区,病区主任王龙、副主任医师乔利阳、护士长李雪莉和主治医师张博等医护人员正在为 57岁的张阿姨和67岁的赵大娘查房,两位患者都是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后,目前感觉身体恢复良好,以前不适症状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多年前,张阿姨和赵大娘都曾做过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恢复不错,10余年前,被诊断为右心功能不全,5年前心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一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使得近两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药物治疗中度过,苦不堪言。

这两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也类似,经常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腹胀、双下肢水肿等症状,为求进一步治疗,慕名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在心血管外科七病区住院治疗。

王龙为两位患者行检查发现,她们的三尖瓣均重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分别为16平方厘米和22平方厘米,且肝肾功能不全。根据既往病史判断,二人的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属于继发性质。

两位患者的主管大夫乔利阳介绍,三尖瓣负责全身的静脉血液回流,如果反流严重,全身的静脉压力就会增高,导致肠道淤血,临床症状就会表现为纳差、贫血、身体消瘦(一个患者是51公斤,一个是50公斤)、双下肢水肿、肝肾功能等低下等,这些都是右心衰的表现。

王龙及时将该病例上报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河南省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义强,经研判,初步认为可考虑行经导管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心血管介入技术发展捷报频传,我国研制的某款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产品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产品处于上市前的注册审批阶段。

河南省胸科医院多学科团队一直持续密切关注、研学这项国际前沿技术,由于这款产品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引用非径向支撑力和室间隔固定的设计理念(即采用贴靠支撑和室间隔锚定的方式进行人工瓣膜的固定),能更好适应三尖瓣结构菲薄脆弱的特性。

在多学科会诊时,袁义强会同医院名誉院长朱汝军、王龙(心外科)、孟宪慧(麻醉科)、纪淑姣(超声医学科)、刘建华(体外循环)、赵杰娉(心内重症监护)、乔利阳(心外科)和李亚丽(介入手术室)等各领域专家共同讨论了两位患者的适应症、手术策略和围手术期管理等问题。

两位患者均为二次手术、因右心衰导致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下降,如行外科(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不仅创伤大、风险也高,根据患者们的身体条件和意愿,决定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

8月20日早8点,在袁义强和医院其他主管领导的关注、支持下,在来自上海的陆方林教授的指导下,手术由王龙、乔利阳、张博(心外科)、郭迎春(麻醉科)、任苏恩(麻醉科)、刘建华等共同实施。

在全麻条件下,右侧胸壁做5厘米小切口,导管从切口进入,在心脏超声引导下,将输送系统送到右心房及右心室,释放夹持件,使其固定在三尖瓣前瓣,再通过藏针将锚定件固定在室间隔,最后撤出输送系统,完成三尖瓣人工瓣膜的植入。

术后,超声显示三尖瓣位置固定满意,瓣架稳定,无反流和瓣周漏。血流动力学改善显著。

两台手术进行均很顺利,每台手术都在40~50分钟之间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龙介绍说,手术的要点有三,一是要选择适合的胸壁切口位置和右房荷包的缝合位置;二是瓣膜夹持件要精确夹持三尖瓣瓣叶;三是室间隔锚定片要准确定位和缝合。

术后,两位患者即刻清醒并拔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第一天转回普通病房。

此款三尖瓣置换系统具有独创性、安全性、易用性,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三尖瓣介入置换产品。据悉,2021年,全球中度至重度三尖瓣返流患者数量达到数千万人,这些患者一般生活质量低,且死亡率高,而其常规疗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但是前者效果不佳,后者对于重度、老龄患者可行性较差。因此,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手术为患者增加了一种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势非常明显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李红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