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阴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是分居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迢迢牵牛星》,就把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却难以相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也成为表达爱而不得的千古名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主题元素,七夕节的来历可追溯到诗经时代,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直到汉代,七夕节正式成为属于女性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这个节日,与美好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七夕多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也成为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
相传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七夕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所以古代的女孩子们在这天晚上陈设瓜果,向织女“乞巧”。
乞巧是七夕节的重头戏。古代,不少待字闺中的女孩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节,她们都会献上祭品,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中就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成为许多文人表情达意的题材。自《迢迢牵牛星》之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续写着。
在双峰并峙的唐诗和宋词中,文人们创作了不少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作品。
白居易在“七夕”为题的一首诗中就写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故事着笔,抒发了诗人对牛郎和织女经过长久的分离而又重逢的同情,全诗情景交融,动人心扉,读来回味无穷。
女词人李清照在《行香子·七夕》中写道:“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李清照通过写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凄美爱情故事,抒发了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词人感同身受地表达了郁积在胸中的离情别绪。
秦观的鹊桥仙,绝美的七夕词
牵牛织女在七夕渡河相会,这个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咏叹。他们以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抒写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经由文学作品的传播,依然被人们代代相传。
在不胜枚举的咏叹七夕的诗词作品中,传唱度最高的当属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秦观将优美的文字与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跌宕起伏地歌颂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秦观《鹊桥仙》中的末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早已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原词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开篇三句描叙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其中前两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是对七夕夜晚的烘托和气氛渲染,也是对牛郎织女即将相会的一段铺垫。
且看开头的“纤云弄巧”四字,词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纤云”有轻柔、稀薄的含义。这一句大意是说: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形状。
在词人的笔下,连天空的浮云在今夜都格外轻柔多姿,它们变幻、摇曳着身姿,为牛郎和织女的相会而起舞祝贺、助兴添彩。这注定是一个浪漫的、充满温情的夜晚。
第二句“飞星传恨”也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飞星”指夜空中的流星。这一句大意是说:天空的流星时时划出道道亮光,那是他们为牛郎和织女传递着久别的相思之情。他们飞驰在夜空,划出道道亮光,他们为牛郎和织女的七夕相会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通过前两句对七夕夜空的烘托和渲染,第三句“银汉迢迢暗渡”,则是对牛郎和织女渡河相会的正面描写。银汉就是银河。
迢迢,形容银河的辽阔壮美,这两个字写出了牛郎和织女相隔距离的遥远,也暗示他们分别时间的长久。
这二个字与《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暗渡,则表明他们是在七夕的夜里,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渡河相会的。暗渡,二字既点明“七夕”的主题,同时紧扣一个“恨”字。
牛郎织女踽踽宵行,跨越银河,千里迢迢来相会。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辽阔无际的银河,辽阔的银河,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一面是多么不容易!但是再远的距离也阻止不了他们彼此间的思念。
如果有爱相连,以爱为名,再远的距离也会天涯咫尺、近在眼前,变得不再遥远。
因为他们用爱在银河上筑起了一座桥梁,让这不可逾越的银河在七夕夜晚可以通行。他们在七夕夜晚渡河相会,他们靠近彼此,心灵契合。
七夕是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见证,这如水的夜晚是多浪漫啊。
如果按照故事的桥段,接下来应该写写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了。
可是秦观却匠心独运,他一反常规的叙事框架,不从简单的叙事出发,而是以议论的口吻,以富有感情的腔调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的夜晚,在银河的鹊桥上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万次的相逢。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并不在于两人是否朝夕相守,而在于是否真挚和专一。 如果是真挚的、 专一的,那么,即使一年仅有一次相会也是美好的、珍贵的。如果没有真挚和专一的情感,即使朝夕相守,那也是无聊的、乏味的。
“金风玉露”是写景,金风指秋风。古人认为秋为西,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词人用“金风”二字彰显了七夕夜晚的美好与浪漫。玉露指寒露,这两个字描写了露珠的晶莹清润。
古诗中常将“金风”和“玉露”相提并论,用来突出珍美圣洁的特定环境和氛围。如李商隐在《辛未七夕》中就写道: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渲染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美好时刻,也显示出这对爱侣心灵的高尚纯洁。
在秋风白露的背景下,织女牛郎相逢,这不正烘托了纯贞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吗?词人以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热情地讴歌了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写牛郎和织女的美好相会,那么,下片则主要是写他们经过短暂的相会又不得不分别的场景了。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词人没有描写他们久别重逢,互诉衷肠的具体经过,但这一切又都寄寓在这两个生动的比喻中,含蓄委婉的文字给人带来无尽美好的遐想,也带来美的享受。
他们的相会是多么美好啊,那是一年一度的相会,那是在心底积蓄了一年的爱情释放,他们这次相会该有多少说不完、道不尽的情话啊。
那两情相会的美好时刻,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而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怎能不让人惆怅百转千回。
那相见时梦一般的惊喜,将要分手时的难以忍受,就是这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叙事过程,那么,这到底是悲还是喜呢?
刚刚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恋人分别的归路。脉脉的情,如梦幻泡影般的相遇,相聚的短暂让他们在分离时都不敢回头张望,怕这一回首,便再也不能走下去。
越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便越不忍心分离,怎能忍心回头看那“鹊桥归路”。一个“忍”字,便把无限辛酸,难分难舍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升华了全词的感情。这掷地作金石声的警句,迸发出动人心扉的旋律,有一种关于美好的爱情和一种坚贞不渝的情感在读者心中回荡。
词人正是抓住了牛郎织女这个传说中永恒的爱情主题,一扫低沉悲愤的离愁别绪,将朝夕相处的爱情观升华为崇高的、永恒的爱情观。
“多情自古伤离别”固然是人之常情,而秦观末两句却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只要彼此间的感情真挚和专一,哪怕是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感情要可贵得多。
这两句又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它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也与上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在写法上也是别具一格,词人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出了牛郎织女短暂的相会与永恒的情感,更侧重写爱情的永恒。
牛郎与织女每年只能相会一次,真可谓太短了,但只要两情长久,爱到永远,那短暂的相会,依然会胜过朝夕相处。
显然,词人否定的是朝夕相处的爱情,歌颂的是永恒的忠贞爱情。
小话诗词
在秦观精审的措辞、巧妙的构思、情感的再现中,美好的七夕传说化为永恒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观,这就是这首七夕词《鹊桥仙》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能传诵不衰的缘由所在。
而其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因为寄寓着的对美好爱情的坚守、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道出了爱情的真谛,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爱情佳句,被无数热恋中却又饱受相思之苦的人们一次次的引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