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科院博士被骗到缅甸 折射反诈的艰巨性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一网友发文称其博士朋友2022年8月16日被骗至缅甸至今已一年,每日被强迫工作18小时,同时被严密监控。8月17日,记者联系到该博士的女友杨女士,杨女士表示男友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后从事博士后研究。

#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一年#冲上热搜。有网友表示,“这是读书读傻了,智商就那样,情商太低”。也有网友称“不是博士无能,是骗子太狡猾了”“跟电影演的一样,先被骗去新加坡,然后就完蛋了。”

人非圣贤,都有弱点。不管是初中文化程度还是博士学历,不管是青年还是老人,只要骗子精准对其致命弱点实施诈骗,很难有人不中招。甚至我们乐于助人等优点,都会被骗子利用来实施诈骗。正在热映的反诈题材电影《孤注一掷》,就是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而现实中的诈骗之痛又远比电影残酷。

这位被骗至缅甸的中科院博士,在一年前有几万元的债务问题。他的家庭条件一般,妈妈瘫痪,爸爸在照顾她。后经介绍以为去新加坡从事翻译工作,但最终被骗至缅甸。

之前,清华大学54岁黄姓教授遭电话诈骗,损失人民币1700余万元;广州医科大学女博士饶源(化名)被诈骗85万;北京985硕博连读生赵昕(化名)陷入刷单陷阱,被骗近7万......这些博士被骗,都各有各的苦衷。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诈骗,与人的智商、学历、教育无关,而与阅历、反诈宣传、反诈能力以及打击难度有关。

8月14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在国家反诈中心调研座谈时强调: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新动向、新特点,案件类型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发展,打击难度不断增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要迅速遏制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反弹势头。

因此,让公众不再掉进诈骗陷阱,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要进一步加强反诈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群众防骗意识。群众在哪里,反诈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易受骗群体在哪里,反诈工作的重心就要延伸到哪里。要通过组织反诈“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着力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体系。

要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坚持全链条全要素打击治理,不留盲区死角,做好反诈创新。这些年来,骗术套路在不断进化,人们“走过很多路,却依旧防不住骗子的套路”。各地警方不断创新:送“反诈蛋”、“反诈粽”,发放“防诈口罩”、上线“反诈表情包”、开“反诈杂货铺”等,这些创新从问题导向出发,把宣传做到事半功倍。同时,公安部会同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也联合推出了七大反诈利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反诈名片、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2.0”的主要功能和下载查询方法,鼓励广大群众多下载多使用,共同构筑拦截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要强力推进专项行动,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整治,全力推动执法司法合作。一方面,要进一步织密防护网络、进一步抓好源头管控、进一步深化行业治理、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种种举措,扑灭新的犯罪苗头。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合作、司法合作以及社会面多方合作,共同做到认清局势、优化模式、遏制反弹,积极掌握反诈工作主动权、打赢反诈攻坚战,全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丁慎毅)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