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则徐像

在道、咸经世派中,陶澍、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是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以陶澍影响最为深远。因同事和属僚关系,陶澍、林则徐、魏源三人有着更为亲密的友谊与交集。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出身于当地林姓大族,我们熟知的林长民、林觉民两兄弟,一度做过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二七大罢工”代表林祥谦,都是闽侯林氏族人。其中,林长民是家喻户晓的民国才女林徽因之父,曾任北洋国会议员,与亲家梁启超是政治上的亲密战友。林觉民是其二弟,有著名的《与妻书》留世。往上追溯,林长民、林觉民与林则徐应是同宗。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也来自父亲。和大多无缘科举的读书人一样,其父林宾日是个贡生,一生以教书为业,属于旧时代失意的知识分子。林家“家口浩繁”,“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林宾日只得“将住屋售人,以偿债务”。虽然科场不达,林宾日却心忧天下,专注经世之学,对儿子的三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林则徐经世思想的源头。

嘉庆三年(1798),十四岁的林则徐中秀才,入福建有名的鳌峰书院读书。院长郑光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喜读经世有用之书”,也是一位注重经世之学的学者。在郑院长的影响下,则徐认识进一步加深,立警句“岂为功名始读书”“崇实行而不事虚行”自勉。十九岁那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榜单揭晓当天,迎娶侯官同乡郑氏为妻。郑氏出身官宦之家,饱读诗书,其父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郑大谟,在福建侯官一带颇有名气。三年后,林则徐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张省长亦非庸臣,“精吏治”,对他欣赏有加,将为官之道尽付于林氏。则徐“相从四五年,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益以经世自励”。

嘉庆十六年(1811),二十六岁的林则徐会试得售,殿试二甲第四名,选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嘉庆十九年(1814),结识龚自珍、魏源,此后担任编修、御史等职十余年。道光三年(1823)外放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禁鸦片,澄吏治,百姓颂之为“林青天”。此后历任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湖北、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起,历任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直到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才离开江苏。

陶澍、林则徐曾同在京城任职,初交亦在彼时。后来,林任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陶是两江总督,两人一在苏州,一在江宁,同事达六年之久。共事期间,两人在整顿漕务、赈济灾荒、兴修水利、改革币制、革新盐法、严禁鸦片等一系列改革中搭档默契,成绩斐然。陶澍长林则徐六岁,官场中为上下级同事,生活中却是朋友,陶澍爱护栽培小徐,小徐敬重服膺老陶,二人私交甚笃。他们共同的朋友魏源描述二人关系称:“(陶)初督两江,时值水灾,奏请河南藩司林公调江苏办赈。及林公由东河移抚江苏,与公益志同道合,相得无间。”

林则徐迁任湖广总督的第二年,陶澍虚岁六十寿辰。六十年为一甲子,是大寿,则徐公务繁忙,乃“撰成七律三十首,邮稿致祝”,诗中有“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肤公”“公望公才帝股肱,威名彪炳岂心矜”语句,对陶澍的才望、功业不吝美言,倾服之至。

道光十八年(1838)底,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壮举,让他名声大噪,成为世人称颂的民族英雄。第二年六月,陶澍病逝于南京两江督署,林则徐遥寄挽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所谓“替人”,即陶澍病重期间,曾向道光大赞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力荐他接替自己的两江总督之职。意外的是,林则徐未及莅任,因强硬禁烟而成为外交事件的牺牲品,被遣戍新疆,遭受了四年凄惨的流放生涯。正是成也禁烟,谪也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