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主席曾说“陈粟不可分”,陈毅元帅与粟裕大将,在军事上,是不可多得的默契搭档。

而在毛主席组建华东野战军时,发生了一个插曲,有人试图挑拨将领之间的关系。

华东野战军组建之际,主席要饶漱石回华东后,转达粟裕,要他跟陈毅好好配合,战役指挥交给他负责。

然而,饶同志怀有私心,根本没有转达,而是对粟裕说:“现在还是陈毅负责,将来你要主持工作。”

然而,粟裕本就无心权位,也很尊敬陈毅和饶同志,于是他还是按照中央说的做,没有理会他。

在这之后,粟裕跟陈毅在战场上打配合,默契十足。

那么,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呢,在配合的过程中,两人又是否产生过矛盾?

少年初识

陈毅跟粟裕认识的很早,他们在南昌起义转战途中就已经认识了。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后的队伍只剩下800多名官兵。

而陈毅半路赶上部队,被临时任命为团指导员,他同朱德一起,和全体战士们见了个面,做了鼓励大家的讲话。

那时,粟裕还只是队伍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兵,认真听着两位的讲话,神情严肃。

后来,他回忆起这个场景时,他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认识、钦佩陈毅同志,也就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

由于在前面的战斗中,粟裕骁勇善战,部队暂停在大余整编时,他从班长提拔为了五连指导员。

与此同时,林彪就在他旁边一个连,他俩同列,而陈毅和他又都是同一个小部队的政工人员。

之间也就隔了营一级的关系,也就是这样,粟裕和陈毅认识了。

后来,他们一起参加湘南起义,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随后与发动秋收起义的毛主席顺利会师。

只不过,到了这个阶段,陈粟二人又因为职务分开没能继续联系了。

陈毅的起点较高,再加上其他因素,机缘巧合下,红四军组建完成后,他就去到那个队伍里担任较高的职务去了。

而粟裕仍停留在基层干部,两人很难有交集,也就未能再深入接触下去。

1929年6月,红四军“九大”后,陈毅离开了队伍,转而负责省军区的工作。

而那时主要的工作就是宣传、扩红,陈毅做得得心应手,更是因此获得了一枚红星奖章。

同样的,粟裕仍留在主力部队,跟随毛主席、朱德辗转各地打仗。

从基层干部做起,一路升到了军团参谋长,在无数次战斗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军事体系。

在大革命失败后,尤其是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施以毒手后,党的宣传一度陷入低迷状态。

粟裕这边更是参加5次反“围剿”行动,每一次的战斗都十分的艰难。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老蒋的大军,逐步摸清楚他们的战术和作战习惯。

接着,1934年10月,为了保留有生力量,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

在长征途中,陈粟二人都选择留在了南方,坚守阵地,扩大根据地。

陈毅在赣粤边打游击,粟裕在浙江西南、南部一带,进行艰苦卓绝的抵抗

而那时,国军在南方留下的军队又异常彪悍,这让他们受了不少苦。

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等到了时机转变的时候。

1937年,张学良逼老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开展了第二次合作。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了新四军,陈粟二人终于迎来了曙光。

新四军中,陈毅担任1支队司令,粟裕是2支队的副司令。

在打了1年的仗后,项英同毛主席申请,希望能将这两支队伍合并成江南指挥部,便于协同战斗。

北渡长江以后,这个指挥部又改名为苏北指挥部,陈做指挥,粟担任副指挥兼任参谋长。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这两个人才正儿八经地在一个锅里吃饭,当搭档。

组织安排他们两人搭档是有道理的,陈擅长做政治工作,统战工作做得很好,而粟则擅长作战、训练等工作,完美互补。

这也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一说法,在军中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

虽说两个方面的工作各有各的辛苦,但粟裕方面的作战,尤其是在训练工作上,较政治工作更为繁琐。

而他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做这些事非常积极,陈毅很欣赏这位战友。

他善作诗词,常常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了表达感谢和欣赏之情,陈毅还特地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粟裕。

对联曾写“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从“诸葛公”和“羊叔子”这两个用典,便能感觉出,陈对粟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陈粟在军队中被视为默契搭档,但他们也遇到过困难,产生过一些分歧。

七月分兵

陈粟二人走在一起,打的一场漂亮仗是黄桥决战。

这一仗,他们以少胜多,将原本信誓旦旦,放言要将红军赶进长江“喂鱼”的韩德勤部,打掉了1万多人。

苏北新四军绝处逢生,在华中打下一块最大的根据地。

这一战后,陈毅对粟裕的军事谋划和指挥艺术大加赞赏。

只不过,在战后的海安西寺干部大会上,发生了一点小插曲。

那时,粟裕刚来部队没多久,部队上眼熟的就是陈毅,没人注意到后面的粟裕。

有的战士说,这次指挥作战的是新来的总指挥,大家叫他“粟副总指挥”。

有的战士立马反应过来,是粟裕同志,曾听说他打仗很厉害。

有的人不信,说:“哪里来的粟副总指挥?”

不巧,这话被陈毅给听着了。粟裕平时埋头干事,不怎么在大家面前讲话,再加上又是新来的,自然有很多战士不清楚情况。

于是,他借着这次大会,给大家郑重介绍了粟裕。

在会上,他是这样说的:“有人说,哪里来的粟副总指挥?告诉大家,他早就来了。只是因为过去统战的关系,没能公开。

“过去,他们(指苏北国民党)认为我陈毅是文人,过来就是宣传统战工作的。

“如果那时把粟裕同志公开了,他们会警觉,就说你们把军事干部搞过来,是不是要准备打仗啦?

“这样一来,就不好做统战工作了。粟副总指挥,是很厉害的军事指挥员,我们这次黄桥决战,就是全由他来指挥的!”

这也是陈毅第一次公开表示对粟裕的欣赏,而后来出席这次会议的新四军老兵,都深深记着当年他说的这番话。

不过,黄桥之后,两人又因为组织需要,各自调往别的队伍作战。

抗战胜利后,陈毅才回到华东前线,实际指挥山东野战军,而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一职。

陈粟二人一北一南,共同对抗国民党,也就是那一时期,原来默契的搭档发生分歧和争论,而较为重大的就有三次。

陈毅在这当中吃了不少亏,也犯了错,同时,也在分歧和交流之中,更加欣赏粟裕的军事能力,也对自己做出了深刻批评。

在调整思路后,野战军连战连捷,这让部队里洋溢着兴奋的情绪,有些人认为不出一年,大家就能收复所有失地。

但这种过于乐观的心态并不是件好事,很快指挥内部就那次作战产生了分歧。

1947年7月,为了配合部队南进大别山,毛主席下令要华东野战军进行“七月分兵”,即兵分三路,一起出击。

虽然粟裕接到了中央的命令,但他认为山东在内线仍有歼敌的条件。

他认为,歼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就是对队友最好的支援。

而陈毅却不那么认为,在《传檄到中原》中,曾记载,陈粟两人因为这个问题,不分昼夜地讨论。

粟裕对分兵蛮有意见的,也不大认同远距离外线出击这种策略。

然而,华野其他司令也都坚持分兵,少数服从多数,粟裕无奈只好执行命令。

而这个也导致在南麻和临朐,粟领着队伍连吃了两次败仗。

这也是他一生中指挥大战中,唯一的两次失利,那段时间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随后,他做了反思,发电报给毛主席。而陈毅和谭震林不认同粟裕所说的在进攻判断上有错。

粟裕得闻消息后,立即写了一封自请处分的信。

而主席读后,安慰说有几次仗没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他要粟裕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预备后面的战役。

后来,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主席还连发了5通电报,要粟裕拿着华野5个主力纵队去鲁西南支援。

陈毅得知消息后,又专程打电话给主席,称赞粟裕为“五虎将”之一。

那么这个分歧,最后陈粟二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联合作战

那个时候,虽然陈粟二人之间有分歧,但粟裕对陈毅仍是十分尊敬的。

不论旁边有人说什么话,挑拨离间,他都一概不听,认真按照中央给到的命令做事。

只不过,这些事情陈毅那时并不清楚,一直到“高饶事件”之后,他才明白这背后的故事。

但陈毅是做政治工作的,对部队内部的一举一动相当敏感。

当他得知自己要调离华野的时候,很快就反应过来,这当中必定有事情。

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周总理,总理基于一些考虑,将这封信亲笔转批给了主席等人传阅。

随后,他们都对此引起了重视。

待他抵达中原军区后,颇有深意地说,东边有粟裕,西边有刘伯承,他无事可做,那就办一所大学吧。

随后,他建设了中原大学,在那段时间里,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而粟裕这边是越战越勇,屡次建下汗马功劳,1948年8月,济南战役中,华野一举打掉老蒋10万多人马,还活捉了悍将王耀武。

那时,华野已是拥有30万人马的大军队,粟裕一个人,军事政治两手抓。

然而淮海战役即将到来,这是决定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他很难顾及到后方的政治和后勤工作。

为此,毛主席决定将陈毅调回华野,协助粟裕一同作战。

得到消息后,他很高兴,已经做好准备“让贤”,等着陈总回来了。

可在他身边工作的警卫员和秘书就不乐意了,他们觉得首长老是让人,这样一点都不好。

粟裕心细如发,很快就察觉到了大家的情绪,为了避免陈老总回来工作不顺利,他特地开了次座谈会,还请大家去济南玩。

游玩时,粟裕边笑边跟大家说,济南是个大城市,而比这里更大的还有南京、上海。

他说,在搞城市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大学问,而陈总就是搞这个的能人。

把陈总请回来主持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搞军事,大家一起打更大的胜仗,也有什么不好呢?

后来,余力等人回忆说:“首长没有批评任何人,但大家都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做检讨。”

遗憾的是,虽然内部问题解决了,陈毅却因故未能前来赴任,粟裕仍是两手抓。

而中野方面,在通讯上确实不好联系华野,便请毛主席对华野多做指挥。

虽然两人各在自己的军队中,但在淮海战役中,他们依旧为对方提供了战术参考。

尤其是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华野为中野提供了“挖地道”的战术,迫近作业,而后伺机突袭敌人。

华野方面还说,如果中野需要支援,陈毅可下命令,随叫随到。

事实上,虽然他是名义上的华野司令员,但实际上已不能随意调动华野。

但粟裕的这份心意他领了,那时他说:“命令不敢下,有华野做后盾,我们歼灭黄维就更有把握了。”

很快,在战术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稍后的渡江、上海战役中,解放军更是大获全胜。

国民党日暮西山,而新中国也从废墟之中拔地而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原想让粟裕带兵前往朝鲜。

然而那时他已重病,无法前往东北,甚至无法主持华东军区和三野总部的工作。

陈毅这才从上海调了回来,主持工作,而粟裕前往苏联治病休养,两位将帅的风云际会暂告一段落。

他们之间的交往颇像“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军事上他们配合默契,两人虽有分歧,却也能坐下来好好交流讨论。

毛主席说得没错,他们两人在军事上不能分开来谈,而他们并肩作战,所创造的佳绩也会成为历史上的典例,以供后人欣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