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近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落下帷幕,取得广泛共识与丰硕成果。围绕“金砖国家峰会与交流合作”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166期“经济每月谈”日前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邀请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金砖合作机制走过17年风雨历程,为世界减贫、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多边合作机制。当前,金砖合作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此次历史性扩员,汇聚日益壮大的“全球南方”发展合力,为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等金砖合作机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将为保障金砖各国稳定发展、解决全球性危机、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完善贡献更多力量。

为何金砖合作机制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表示,首先,金砖合作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潮流,代表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方向,加入金砖合作即是选择融入全球发展大潮;其次,金砖国家合作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陈旧思维,为既希望加速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机遇;再次,金砖合作机制正逐渐打破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架构,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金砖国家需要越来越团结,迎着风浪继续前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表示,当前金砖国家面临着经济复苏承压、部分国家货币政策负面效应外溢、全球性通胀难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等挑战,下一步可重点推动在经贸、金融、能源、数字经济、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更加强大的“金砖合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更大建设性力量。

针对金砖国家合作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宝荣表示,在金砖国家合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特色、阶段水平及难点痛点,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模式,要不断创新务实合作制度,比如创新在金融领域中的债务融资、抵押担保等,以此真正推动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产业升级、融资困难、单一市场容量不足等问题,摆脱“有增长无发展”困境,进一步引领南南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