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总蛋白是67了,7月1号的时候是57。白蛋白是40.2了,7月1号是36.2。只要尿中蛋白漏的少了,血液里面的蛋白就会相应提高,小便里面漏的多,血液里面的蛋白就升不起来。不能单看蛋白定量,蛋白定量只是参考指标之一。特别是夏天,你再不加防腐剂,就容易出现这个情况。蛋白定量这不也降下来了。”王铁民为患者解析如何从检查结果中判断病情进展。为了测量24小时蛋白定量,患者需要提前自留24小时尿液,夏季高温,患者于就近医院检查时忘记加防腐剂,致使尿液样本变质结果出现误差,经由本次结果对比和讲解说明,不仅为患者排解了心中疑虑,也让患者更加重视防腐剂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诊疗无小事,慢病管理中恰恰充斥着数不胜数的“小事”。

比如总会有老年患者因为记挂要空腹抽血,而特意没有服用降压药。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血压控制不达标,加上路途中的奔波和应对一系列检查的辛苦,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升高,相关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爆发概率变高。再比如有的患者因为治病心切,听信食用某个民间偏方,结果反倒致使病情加重。事实上,保护肾脏的第一条不是吃什么补品,正是不要做伤肾的行为,其中之一就是滥用药物。临床中还曾遇到一位患者问起中药汤剂是不是味道变了?因为他喝到最后几副时感觉有点酸。事后了解才得知,原来患者将汤药像其他药物一样,全都搁置在室温下保存。当时已值春夏换季,而熬煮的汤药需要阴凉处保存,室温过高,冰箱保鲜保存即可。诸如此类的细节管理和主管医生的反复提醒都是临床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当然,这些最多只是辛苦,有时还可能让医生吃到苦头。

比如一位慢性肾病患者因感冒后无法再照顾自己,便住到了儿子家里。儿子非要孝敬老母亲吃虾,老人知晓慢性肾病患者“优质低蛋白”和“忌食海鲜”的饮食要求坚决不吃,情急之下,把硬塞到嘴里的虾吐了出来,两人各执己见,患者儿子最终将矛头对准医生,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指责医生为何要限制他母亲的饮食。药食同源,不当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是导致肾脏病发病的因素之一,因此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习惯也是系统治疗的一部分。患者也因为坚持规律治疗、定期复查、遵医嘱饮食,使得尿蛋白、尿蛋白定量等指标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可惜,患者的儿子未曾同步知晓,才引发了误会。这也提醒我们,治疗的对象不仅是疾病,更是患者本人,甚至是患者相关的社会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刻他们很可能被医生说中了一条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而那一刻以后,有了患者家属的督促,患者也很可能永久地避免了一个诱发因素。中医慢病全程健康管理就是要在所有的细枝末节里全力以赴。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和缺失,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在家里测过餐后血糖吗?”王铁民关注到患者血糖指标偏高,经过问诊得知患者尚未测量过餐后血糖,谨慎起见,他提醒患者,“空腹血糖9.02,餐后血糖可能更高,下次记得复查前记录三餐前后血糖值,来调整一下降糖药,控制一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