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葵油画作品展近日在青岛市图书馆艺书阁举行,展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加拿大油画学会会长蔡葵老师历年来创作的90多幅油画作品,主要以人物肖像和风景风物为题材,以新颖的绘画理念和绘画语言,传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为一体的艺术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中旬,并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蔡葵老师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之后长期在青岛大学任教,从1999年开始,往返奔波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祖国的山川河流和异域的风物景观深深交融于他的审美意识里,并把这种审美通过艺术创作传达出来。退休后,蔡葵老师安居加拿大,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拿大油画学会上,集聚旅居加拿大的中国画家和世界各国画家,并推动加拿大和中国的油画艺术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夏天,蔡葵老师时隔4年回到青岛,整理历年创作的画作,并与青岛玖叁艺术中心就国际艺术交流合作进行了充分沟通。

在蔡葵老师就其个人创作计划、加拿大和中国艺术交流等话题进行畅谈,并阐释了其艺术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您时隔4年回到青岛,这一次安排了哪些活动?觉得青岛的艺术氛围如何?

蔡葵:从1999年开始,因为家人在加拿大,我就开始在中国和加拿大之间频繁往返,这些年从加拿大往返中国的航班坐了80多趟。因此,我退休后在加拿大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都是比较顺畅的。

我于2019年去加拿大后,因为疫情原因,已经4年没有回来。这次回来后,我把疫情之前创作的上百幅作品整理了出来,精选了其中的90多幅作品在青岛市图书馆艺书阁举行展览。有风景的,也有人物的,其中有很多是之前在新疆的喀什、库车等地创作的写生作品,还有展现崂山风光的作品。

这次回到青岛,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青岛能够举办展览的空间资源太优越了,除了大型的文化场馆,还有很多适合举办展览的空间。在加拿大,如果艺术家想要在美术馆办展览,要先把画送去,接受艺术委员会的审查,通过了就开始排队,因为空间资源有限,很多美术馆当年的展期都排满了,只能等到下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在最近于青岛举办的展览中,民族风情浓郁的画作占很高比例,请问您缘何钟情于该题材?

蔡葵:我从2008年开始,曾经先后两次到新疆进行写生创作,每次都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主要在库车和喀什。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筑风格和民族面貌都呈现异域文化的风格。当地的自然风光也不错,雅丹地貌非常漂亮,开着车走上四五公里,就有一种和前面完全不一样的地貌。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居民善良朴实,交流起来很自然,而且也愿意自己的形象被艺术家写生记录下来。我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和他们的精神状态融到一起,除了创作出很多优质作品,而且我的内心世界也很充实祥和。

记者:作为加拿大油画学会会长,请介绍一下加拿大油画艺术的发展情况。

蔡葵:加拿大油画学会是2017年组织起来的,现在的画家不到50人,这在加拿大已经是很大的社会组织了。这些画家基本上都是专业画家,比如国内各大美院的教授,以华人画家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国家的专业画家。

我还是加拿大安大略美术家协会(简称:OSA)的会员。加拿大油画领域最有名的人物就是七人画派,这7人中的几个人曾经是安大略美术家协会会员,这使得该协会在加拿大的艺术圈很有名气,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我在2008年加入这个协会,通过担任评委,对加拿大的油画艺术现状有个更深刻的了解,这也给我们组织的加拿大油画学会提供了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您在加拿大拥有良好的艺术家资源,在中西方艺术交流上有什么规划?

蔡葵:我不仅是加拿大安大略美术家协会会员,并参与创办了加拿大油画学会,而且我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具备把国内外的优秀画家联合起来做艺术交流的便利条件。

我这次回国代表加拿大油画学会,希望在国内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不断寻找与一步步的沟通,我发现玖叁艺术中心与加拿大油画学会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规划是非常契合的,特别是看到玖叁艺术中心一直在做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一带一路艺术沙龙”,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展览、学术交流和一些广泛的艺术创作活动。

记者:请问哪一个画家或者哪一个画派对您的艺术风格影响最大,进而决定了您的审美偏好?

蔡葵:我学画画比较早,十几岁就自己画画,在学校宣传组画画时得到了一些锻炼。那个时代,留学前苏联的老师把油画艺术带到国内,所以我们接触的也多是前苏联的艺术风格。16岁时,我就开始在原青岛港务局搞宣传,做美工。那时候,我的岗位待遇很好,给我配备的条件也优厚,我几乎订阅了所有的美术杂志,然后工作之余自学油画。就这样,我在原青岛港务局做了8年美工,直到24岁时考学去了。

这个经历对我的艺术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艺术思想就是观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经历、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和技巧,而产生的视觉反应。当年,加拿大七人画派的画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完全是通过结构、布局打动人,我信奉这种理念,并融入我的作品之中。

我始终认为,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练出来,而是悟出来的。退休后,尽管创作少了,但我一直在致力于通过举办展览、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形式,推动中国与加拿大的艺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彼此理解和认识,发掘和培育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建立一个开放的、相连的、多元化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使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彼此丰富,共同发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王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