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底,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亲自下令,将胡宗南麾下第57军第97师师长傅维藩少将就地枪决,这个57军可不是东北军的番号,而是胡宗南新组的嫡系中央军部队,时任军长黄埔一期刘安祺,而傅维藩也是黄埔五期的“天子门生”。为什么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枪毙黄埔生呢?因为傅维藩第97师所驻防的,正是河南灵宝一线的重要阵地,也就是秦时的兵家要地“函谷关”附近。

函谷关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的灵宝县境,而潼关位于陕西渭南市的潼关县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名和关隘,一东一西相距约80公里。在整场抗日战争中,日军确实曾经兵抵“函谷关”旧址,也就是傅维藩放弃的灵宝一线阵地,但是始终未能兵临潼关城下,否则西安一定不保,川北必然震动了。

“函谷关”的准确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的王垛村,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这座关隘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遏住了从中原地区通过豫西进入陕甘的要道,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边关”,现在称为“崤函古道”。

“函谷关”名字的由来,源自于当年这里的关隘建在山谷之中,且又深险如函,遂有此名,在冷兵器时代确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所在,成为秦国防御关东六国的重要屏障,当然也是秦灭六国时大军出征的必经之地。应该说,崤函古道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天赐宝地,秦军情况不妙时就缩回关西,兵强马壮时再出关东征。

函谷关在历史上前后建有三座:普遍意义上的“秦关”,位于今河南灵宝以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则东移至洛阳的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还有另一处叫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如今已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被淹没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函谷关

那么函谷关如今为什么后来没有潼关有名了呢?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函谷关在汉末已被废止弃用,作出这一决定的是汉丞相曹操,他为了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相比较函古关,潼关在位置上更靠近西安(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成为其门户所在,所以潼关才是“关中”所指的那座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被描述为:“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不仅是关中平原,也是多朝古都西安的门户。唐代的安史之乱,名将哥舒翰据守潼关不出,反贼安禄山的大军硬是无计可施,直到昏头昏脑的唐玄宗硬逼着他出关迎战,潼关才终告失守,唐明皇杨贵妃遂逃出西安奔蜀地。

所以在抗战的相持阶段,第一战区与日军隔黄河对峙,豫中仍然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则豫西安全、崤函古道安全,而潼关和西安就成为了稳固的后方。但是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豫湘桂战役打响后,日军突破黄河,37天连占河南38城,第一战区溃不成军,也这就是豫湘桂战役河南段的“豫中会战”。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残部向西溃退,杀红眼的日军则跟踪追击杀入了豫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延年

此时为防止局面不可收拾,胡宗南奉命派遣其主力第1军、第57军等四个军沿崤函古道东进反击,部队统一由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指挥,战役开始阶段,李延年曾经取得一定进展,不仅掩护了蒋、汤两部的败兵撤退,也将日军先头部队吃掉了一部分,如果运筹得当并且增加援兵,反攻洛阳都可能有机会。

然而日军第三战车师团的坦克和重炮赶到前线后,情况发生逆转,日军同时以一部从秦岭侧后迂回迫近潼关,于是反击战变成了阻击战,第34集团军拼命遏守灵宝一线,也就是当年的秦关附近,希望以重兵卡住崤函古道,避免日军兵叩潼关。战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10日,由于一线阵地被日军突破,第1军请求稍稍后撤,结果因联络不畅引发各部争先恐后西撤。

情况一片混乱,本来并没有打败仗,而日军也因为达成了豫中会战的目的准备见好就收,结果是第34集团军自己乱糟遭仓惶撤退,连西安的军政机关都吓得准备跑路了,蒋介石接到空军的侦察报告后,立即下令追查。胡宗南不想惩处自己的第1军,遂上报了包括傅维藩在内的一个师长、两个团长“临阵脱逃”,蒋介石大怒命令通通枪毙,其实死得都有点冤,这完全是高层指挥不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