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治今贵州省安龙县)官舍,是清朝贵州兴义府知府张锳的第四个儿子,祖籍直隶南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耀一生,显赫一时

他的一生遍数起来满是辉煌,堪称中国旧时代士大夫的典范。他少年科举考中解元,青年殿试再摘探花,中年历任多次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晚年又高居宰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秀南粤先贤公园的张之洞塑像

他出身官宦,既是传统士大夫,推崇儒家学派,广设书院和义学,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提倡并带头印刻学术书籍,任湖广总督时,先创建两湖书院,又在广东创办广雅书局并设立藏书楼,还曾筹资兴建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又筹办了京师图书馆,为振兴儒学做出极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之洞的《创建广雅书院奏折》石刻碑

现存于广东广雅中学山长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之洞《书目问答》

但他在晚清变革中却又是洋务改革的先锋,是中国西学的奠基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又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铁厂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汉阳兵工厂

不言革命之革命家

他一生拥护满清政府,在他的力主下打赢镇南关大捷(胜利后清廷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张之洞电奏缓期撤兵,却遭李鸿章传旨斥责),成为让法军闻风丧胆的领袖,却又因为他造汉阳铁厂铸汉阳兵工厂,为中国奠定重工业基础,也用一根汉阳造步枪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最终做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死后三年被孙中山评价为“不言革命之革命家”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亥革命博物馆门前的雕像中

新军士兵手上拿的就正是“汉阳造”

而这支“中华第一枪”汉阳造,在毛泽东湖南筹备秋收起义时,再次成为起义部队最主要的武器装备,这300支汉阳造成为人民政权坚实的“枪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造”原件

现馆藏于中国兵器208所轻武器博物馆

而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的步枪主要是汉阳造步枪。此外,汉阳造步枪还是抗战期间唯一能在白刃战中与日军三八式抗衡的步枪,这是因为该枪较长,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造88步枪

之后的岁月里,这杆中华神枪在驱逐日寇建立新中国后,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战场上,人民军队手持“汉阳造”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军队手中的“汉阳造”

这把张之洞推出的“汉阳造”跨越了清末、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期,无怪乎孙中山“不言革命之革命家”的评论,甚至毛主席也充分肯定他在中国重工业道路上的贡献②,称之为“中国重工业之父”绝对不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造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但他一生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他对李鸿章颇有成见,尤其不满其身后谥为文忠(更不满其师曾国藩之文正),结果自己在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被满清送三等谥号“文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绰号“财屠”,和袁世凯并称“清末三屠”

张之洞为官清廉,家族只有薄田若干,即使死后亦不增一亩,比“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敛财手段可差远了,甚至他为支撑工厂庞大开支而滥权募资(如抽签捐款),得罪了当地富商,因此被人送绰号“财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岑春煊③(cén chūn xuān)喜好弹劾官吏,人称“官屠”。袁世凯则喜好打仗,杀人无数,人称“民屠”,并戏称为“清末三屠”,

晚清铲屎官,资深

张之洞喜爱猫,在家中养了数十只猫,其兄张之万在写信给张之京时说:“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通屎)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张之洞甚至因为喜欢猫,还发明了一套养生理论,就是学习猫一举一动。连作息也与猫相似,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堪称经典夜猫子。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两广总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倡导西学,却讨厌翻译腔

张之洞虽然是中国西学的奠基人,大力推广西学并设立工厂,但他内心却十分骄傲,倡导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对于新翻译名词十分憎厌,这在晚清时流传很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2月1日,《盛京时报》刊出《张中堂禁用新名词》短讯一条:“闻张中堂以学部往来公文禀牍,其中参用新名词者居多,积久成习,殊失体制,已通饬各司,嗣后无论何项文牍,均宜通用纯粹中文,毋得抄袭沿用外人名词,以存国粹。”

留日归国的汪荣宝曾和叶澜在1903年编纂出版过新名词词典《新尔雅》,风行一时。学部司员作出推荐,张之洞指著汪的名字说“是轻薄子,不可用”。还有翰林奉派出国辞行,说:“到国外见到的情形,随时向中堂‘作报告’。”连说两句,张都不理。来人以为他没有听见,又说了一句。张说:“我不愿听这亡国之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铁厂旧照

有一考生名叫冒征君,字鹤亭,经济特科考试时在答卷文章中用“卢梭”二字,阅卷考官是张之洞,因而被贬斥不中。当时都中有人写诗调侃:“赢得南皮唤奈何,不该试卷用卢梭。从今卷起书包去,且应明年进士科”。

张之洞有次请幕僚路孝植拟办学大纲,见拟文有“健康”一词,便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孝植回曰:“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于是张之洞无奈之下,只好将“日本名词”改称“日本土话”。

父亲作为,成加油典故

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贵州为官三十余载,辗转各地知县与知府,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发奋读书的贫困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之洞出生地贵州兴义府

他任职安龙期间,每到午夜交更时分,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且送上鼓励,这一坚持就是十三年。张锳为读书人"添灯油劝学"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这也成为“加油”一词的由来。

文中注释:

①1912年4月15日,《时报》载资产阶级革命导师孙中山的评论:“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②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岑春煊(1861年—1933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人物。字云阶,号炯堂老人,曾用名云霭、春泽,广西西林人。

他在任内积极推行新政,大举惩办贪官,有“官屠”之称,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岑春煊被清政府任命为四川总督,未赴任。中华民国成立后,岑春煊曾任袁世凯政府的粤汉川铁路督办,1913年,他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并被推为各省讨袁军大元帅。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1916年初,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员迎归上海。5月,被推举为护国军都司令,并与梁启超等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任副抚军长,代行抚军长职,投身护国运动。1918年排挤孙中山,任广东护法军政府主席总裁,主导南北议和。1920年粤桂战争后军政府解散,岑春煊通电辞职,隐居上海,1933年逝世,著有《乐斋漫笔》。

编辑|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