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走向共和》把翁同龢塑造成一个沽名钓誉、心胸狭窄且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的误国奸人,那么,历史上翁同龢是一个怎样的人,翁李到底因何结怨?

翁同龢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同龢像

真实的翁同龢远比电视剧所呈现的要复杂。翁同龢,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享年74岁。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26岁的翁同龢状元及第,之后他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的老师,在清廷朝堂享有极高威望,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因此,被称为两朝帝师、状元尚书、清流领袖。

受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影响,很多人知道翁同龢与李鸿章水火不容,但对原因却并不了解。翁李结怨的原因其实和曾国藩还有点关系。

天平天国金田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平天国金田起义

咸丰九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时任安徽巡抚。太平天国肆虐江淮,翁同书当时屯兵定远城,但竟然不能抵御太平天国陈玉成所部,弃城逃至寿州。翁同书学问不错,但行军打仗实在是个棒槌。当时清廷对付太平天国,更多依靠地方乡绅组织的团练,安徽本地的团练首领叫苗沛霖,为人奸诈狡猾,翁同书身为封疆大吏,身负保境安民、抵御匪徒的重任,竟被苗沛霖玩弄于股掌之间。

丢失定远、移军寿州后,翁同书向朝廷上奏,言苗沛霖其兵可用,颇为倚重。第二年,咸丰十年,陈玉成兵犯寿州,翁同书艰难抵御。苗沛霖本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一见清廷势颓,便寻机反叛,兵围寿州城。翁同书又密折专奏咸丰帝,言苗沛霖嚣张跋扈,反叛朝廷。双方攻防在寿州城下,旷日持久,一直持续到咸丰十一年。朝廷震怒,召翁同书回京,同时命贾臻署理安徽巡抚。翁同书离任前,派署理安徽布政使张学鹏去劝谕苗沛霖,苗贼见久战不下,也不敢托大,径自退兵。可笑翁同书竟给朝廷上书“沛霖过犹知改,请量加抚慰”,堂堂一省封疆被贼匪玩弄于股掌之间,令人咋舌。

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

同治元年,湘军领袖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全面主持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他对翁同书在作战期间颟顸愚钝,上奏之事前后不一,丢城弃地又被苗贼兵围寿州达一年之久的行径非常生气。但是,要弹劾翁同书并非易事,翁同书本身是封疆大吏,他的父亲翁心存是体仁阁大学士,还担任过新帝同治的老师,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翁氏一门可说是家世显赫,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弹劾这样的人,没有一份有分量的弹章是万万不行的。

晚年李鸿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李鸿章

因此,曾国藩组织府中幕僚,群策群力来书写,可惜合众人之力写的弹章并不能让曾国藩满意。就在这时,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带着一份早已写好的弹章来见老师,曾国藩打开一看,喜出望外:"“大事定矣!”。当即领衔上奏。这份弹章写的端的是言辞犀利、杀气腾腾,文中赫然写道:“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此疏一上,朝野震动,翁同书因而被夺职下狱,老父翁心存闻讯病倒,不久就因病去世。翁同书本应处斩,新帝同治念及翁心存授业之情又新亡不久,将问斩改为戍边。曾国藩位高权重,朝野称道,翁同龢不敢找曾国藩的麻烦,便把父兄之事的积怨全都转移到弹章作者李鸿章身上,自此,二人势同水火。

那么,二人之间有哪些斗争?孰胜孰败?请关注阅微草庐,我们下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