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被枪毙了!”1951年,滇西匪霸李润之被公开处决,百姓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庆,可是他生前藏匿的300箱黄金,却下落不明。

李润之滇西哀牢山一带的土皇帝,祖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1885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

他的祖辈李显智跟随清军入滇建功,乾隆年间被授予土把总世袭土司,官至七品,传到他时已是第六代。

清末局势复杂,土司一职早已名存实亡,但经过李家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李家在哀牢山一带的地位仍旧坚如磐石,丝毫无人能够撼动。

尤其是李润之的父亲,头脑精明、善于经商,倾其一生为子孙留下了可观的财富。

可以说,李润之是个坐享其成的主,即便是享受不了朝廷的荫禄,依然是当地最富有的大土豪地主。他只要守好祖业,不胡作非为穷凶极奢,就能过上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富足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人性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人会嫌弃手里的财富多,反而是财富越多越想拥有更多。
李润之接手家族的产业之后,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富并不满足,也不屑于朝廷敕封的土把总世袭土司之职。他思虑了很久,萌生出了一个近乎疯狂而又不切实际的想法,竟然想要成为哀牢山的真皇帝。
李润之不是个只会白日做梦的空想派,而是个身体力行的行动派。打定主意之后,他就购买武器扩充私人武装,纠集了一帮为非作歹的亡命之徒,对领地内的百姓实施了血腥残酷的统治,并巧取豪夺疯狂敛财。
不过,经过这一系列动作后,李润之却对产生的结果并不满意。
不容置疑的权利是有了,只需他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能结束一条或数条鲜活的生命。但哀牢山地区是个贫瘠之地,百姓们本就生活艰难,任由他怎么罔顾人命敲骨吸髓,也难以聚敛到能填满心中沟壑的财富,经常为此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种令人唾弃的人情世故,是任何社会团体都无法避免的顽疾痹症。
李润之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他身边聚集的人,自然都是臭味相投的无良败类。就在他眉头紧锁之际,无良的黑心管家眼珠子骨碌一转,想了个馊主意:向过境做生意的马帮收取过路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年走南闯北的马帮都是经过世事历练的,自然深知世道艰难人心不古的道理,每次远行必有护卫跟随,武装实力不容小觑。

李润之对此心知肚明,当场就否定了官家的提议。这倒不是他对马帮心存畏惧,而是觉得反正都要冒险,只索要仨瓜俩枣的过路费没有意思,要干就往大了干,搂草打兔子把马帮抢个干净。
抢了过境的马帮,李润之收获不少,所得的骡马、货物、银元极为丰厚,甚至还抢夺了二十多支快枪和大量弹药。随后,他又施展阴谋诡计,吞并了哀牢山另一个大土豪迟家的所有产业。
军阀混战时期,李润之审时度势,出钱出力帮助龙云击败了死对头胡若愚,夯实了在云南的绝对地位。
成了云南王的龙云自然是投桃报李,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了李润之丰厚的回报,任命其为第5独立团少将团长。
手上有了军队的加持,贪婪的李润之更加肆无忌惮地为祸敌方。为了敛聚财富,他不顾百姓的死活,强制领地内的百姓种植罂粟,将千顷良田变成了艳丽夺目的毒田,然后通过茶马古道贩卖烟土,从中获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财富。
在李润之统治的几十年间,哀牢山一带的百姓苦大仇深、民怨沸腾,很多百姓为了活命,被迫沿街乞讨流亡外地。
1947年,滇西的百姓日夜期盼解放军的到来。但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李润之仍旧执迷不悟,继续在哀牢山一带肆意为祸。
解放军进入滇西之后,李润之突然弃恶从善成了大善人,不仅出手救助穷苦的百姓,还建了粥厂义务施粥。
难道李润之一夜之间变性了吗?
其实不然,旺财改不了吃大便,这些都是他为了蒙蔽解放军做的伪装。他早已跟特务暗中媾和,蛰伏下来伺机而动。
1950年,蛰伏已久的李润之拿出积蓄,暗中纠结了千余名乌合之众,围攻县城、偷袭机关,犯下了累累血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忍无可忍的解放军,立即抽调了两个团的兵力,对盘踞在哀牢山一带的匪部进行了清剿。经过几个月的卓绝斗争,解放军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彻底消灭了匪部,生擒了匪首李润之。
1951年3月25日,李润之等一众匪首,在新平县被公开审判,随后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不过,民间传言,李润之生前藏匿了300箱黄金,但事后对其家宅进行了彻底清查,除了搜到少量的财物之外,并没有发现黄金的踪迹。
后来有很多寻宝的人,也曾慕名到李润之的住宅寻找,把地皮都翻过来倒过去翻了好几遍,仍旧是一无所获。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两种猜测:要么是李润之早已暗中将黄金转移到了国外,要么就是以讹传讹根本没有黄金这回事。
不管黄金的事,是真是假,他的下场也警示人不可贪婪,不可作恶,否则必遭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