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郭子仪与安史叛军的名将安守忠,那究竟谁更厉害一些?这个问题我们看实战结果。他俩不仅打过,而且还打了好几次。公元757年的二月,郭子仪出河东准备收复两京。连续两战,唐军一胜一负。安守忠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率军驻扎永丰仓,要与郭子仪对决。而郭子仪也没有让他失望,派出了自己的儿子郭旰统兵猛攻永丰仓的叛军。关于这次交手,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很详细。结果说明了一切:叛军被斩首万余人,唐军主将郭旰阵亡于疆场。主将虽死,但是唐军依旧攻破了永丰仓,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守忠,他并不是一个能容忍失败的人。丢了永丰仓不久,他就立刻卷土重来,率领2万骑兵攻打河东。郭子仪沉着应战。一番较量之后,郭子仪终于击退了叛军,并取得了斩首8000,俘虏5000的骄人战绩。消息传到了凤翔,唐肃宗十分满意,立刻下令升郭子仪为司空,加天下兵马副元帅,并遣使请郭子仪领兵回凤翔商讨要事。

得知郭子仪返回凤翔后,叛军派出猛将李归仁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在三原县北截击郭子仪部。郭子仪对此早有防备。在探知敌情之后,郭子仪安排仆固怀恩、王仲生、浑释之、李若幽等将设下了伏兵,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李归仁猝不及防,五千铁骑伤亡殆尽。

朝廷之所以急召郭子仪返回凤翔,是因为原有的平叛大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则是唐肃宗和他骄傲的倔强。来到凤翔前线后不久,唐肃宗的心态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认为自己不仅有兵有钱,还有天下帝王的权利。此时来自陇右、河西、安西的唐军和西域诸国的各路援军已经齐集凤翔。同时从长江、淮河辗转运来的钱粮物资也陆续到达。使者们络绎不绝地来往于皇帝所在的凤翔与太上皇所居的成都,所有情报高度共享。形势如此之好,怎能循规蹈矩再走老路呢?唐肃宗认为应该与时俱进,适度调整一下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唐肃宗找来了李泌商议修改战略计划。李泌回答,以现有的兵力,我军收复两京势必是易如反掌。然而这样做的话,只是治标不治本。敌人迟早会转弱为强,我军也一定会再次陷入困境。李亨是半信半疑坚持收复两京来实现政治目的。李泌则建议军队打入严寒的范阳地区,铲除叛军的老巢。那样敌人便无处可退。我们则可以从根本上彻底铲除这场祸乱。李亨最后斩钉截铁地坚持必须收回两京。在经历了房琯惨败、永王之变后,李亨必须要尽快立下盖世奇功——收复两京,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收回太上皇手中的特权,真正君临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到唐肃宗如此执迷不悟,李泌只得叹息一声,扬长而去。李亨当然不知道自己这次任性的决断会给他的子孙后代以及这个国家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主力都拼在了关中与中原,此后的唐军再也没有合适的机会以及足够的军力去肃清河北以及东北方向的叛军势力。所以在之后的150多年的时间里,河北一带基本处于半独立的态势。日后困扰中央政府如梦魇般挥之不去的藩镇割据问题,便是因此在那一片土地上逐渐萌发的。而这问题又将很快如恶疾一般迅速在整个帝国传染开来,使得大唐再无重回巅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