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无厘头的段子传得很火:
因为香港打孩子犯法,所以不少香港妈妈想要“教育”孩子,就会利用周末时间开车把孩子带到深圳。
每逢周末时,香港妈妈就会对孩子温言细语地说道:
“阿仔,这周妈妈带你到深圳玩两天,咱们去吃‘藤条焖猪肉’。”
结果等到深圳下了车,第一件事就是暴揍孩子一顿,港妈们嘴里还喊着:
“下次听不听话?不听话就带你到深圳玩!”
对某些香港孩子来说,可能深圳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童年阴影”,基本就相当于成年人眼中的缅甸。
虽然这个段子被传得有些离谱,但话说回来,香港在保护孩子方面确实做得很严苛,以至于真的有家长曾因打孩子被送进了监狱。
如何在避免诉诸暴力的情况下,帮孩子养成敬畏之心,可能是香港家长乃至于所有家长面临的大难题。
“港爸”辅导孩子功课,拿衣架打孩子被抓
2021年11月8日,香港一位警察爸爸正在辅导孩子功课。
跟很多家长一样,这位香港爸爸在辅导孩子时,也是一度情绪崩溃,被气得不轻。
终于,当女儿背书忍不住偷看的时候,这位港爸彻底忍不住了,怒火爆发。
先是拿一本簿子打了女儿的头部,紧接着实在气不过,又顺手抄起旁边的衣架,击打女儿的腿部。
好巧不巧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厨房里工作的保姆听到,于是她赶紧走出客厅查看,正好看到父亲拿衣架击打女儿的这一幕,就将其拦了下来。
等到第二天,女儿将自己被打的事情告诉了正跟爸爸分居闹离婚的妈妈。
妈妈在看到女儿右大腿上有一道10厘米长的红印后,立即报警,于是这位从事警察职业的爸爸就被抓了起来。
最终,这位父亲被指控向儿童作出故意袭击导致伤害罪,获准自签2000港元,守行为2年,控罪获撤销,须支付500元讼费。
父亲辅导女儿作业,一时没忍住动了手,竟然被女儿送上了法庭,虽然乍听起来有些离谱,但对于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虐待和体罚孩子的香港来说,这其实也是正常操作。
归根结底,香港也是为了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尽管这种方式有些“一刀切”的嫌疑。
打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养成敬畏之心
说到打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该有的教训必须要有,像香港这样完全不打孩子压根做不到,而且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但实际上,有些家长可能曲解了打孩子这件事的本质:
我们不是为了以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而是要为孩子养成一颗敬畏之心,让孩子能够明白,犯错误要付出代价。
综艺节目《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曾经分享一段亲身经历。
他说只要自己小时候犯了错误,父亲就一定会动手打他。
但父亲的打,和大多数家长的打都不太一样,甚至称得上是一门“艺术”。
父亲会抄起一样家伙,可挥舞半天,最终只会落在窦文涛身上一下,并且哪怕只打一下,也打得很轻。
窦文涛回忆童年的经历,虽然父亲并没有真的对他“下狠手”,可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吓唬,依旧为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他学会了反省和敬畏。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打骂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养成一颗敬畏之心,打只是手段,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何正确地“打孩子”?
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曾经在讲座中谈起“如何打孩子”,他认为“打不打不是问题,怎么打孩子才是问题”。
那到底该如何“打孩子”呢?
曾教授给出了一套标准流程,可供大家参考: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我们可以不必去打他,而是要去告诉孩子犯下的错误在哪里,应该如何避免犯错,让孩子加深对错误的印象。
但显而易见的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很多时候会犯下同样的错误。
而当孩子再次犯错时,我们除了重复上面的流程外,同时还要告诉孩子:
如果还有下次,那么我就会惩罚你,打你一次让你长记性。
等到孩子真的第三次犯错时,我们不必再跟孩子多说,只需要让孩子去找一样东西,由他来决定“被打的方式”。
不过,即便孩子真的拿来了木棍、扫把,我们也没必要真的动手,只需要问问孩子“打哪里”、“打几下”,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上面这三步过程中,已经为孩子留下足够深刻的教训,就等同于起到了“打骂”的效果,使孩子产生了敬畏之心。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爱之外,还有个敬和畏。”
“打孩子”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但怎样“打”却值得我们每位家长去斟酌,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施以暴力,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老苗结语: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能够帮孩子养成一颗敬畏之心,使孩子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错误不能犯。
打不打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敬畏规则,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对孩子动手吗?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