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昨晚,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和功能完善(中山北一路-四平路、政本路-周家嘴路)工程虽然还只是开启9月8日正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但现场已显示出了比去年试验段(四平路—政本路)更高质量施工的端倪。

图说:施工人员分成多个小组各司其职 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 (下同)

昨天23时不到,一位位施工人员便携吊车、叉车、货车等一辆辆工程车“列队”于靠近内环高架的黄兴路上。不过,耐心等到23时,内环高架黄兴路上匝道才按原定计划正式封闭。封闭前,上匝道前面没有社会车辆排“长龙”;封闭不久,施工人员便开着工程车驶上高架,分成多个小组各司其职。

图说:昨晚11时,内环高架黄兴路上闸道关闭

夜幕下,原本车水马龙的高架,变成了“沙场秋点兵”的作业场,头戴安全帽身穿橙色反光马甲的施工人员多而不乱。他们有的移动高架中间的隔离墩,有的调整高架地面标线,有的吊卸施工围挡等材料,然后着手安装……

施工围挡就安装在距离外圈防撞墙1.5米远的地方。1.5米宽的空间内如何施工?来自上海市政总院的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改善工程(中山北一路-四平路)总承包项目经理钱程介绍,这离不开施工工艺和技术攻关。原来,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项目(四平路—政本路)试验段施工时使用的“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已进行了“瘦身”。该机器人通过高压水流精准发力切割混凝土时,能巧妙地将钢筋保留下来,一小时可“切割”20米左右的高架防撞墙,“瘦身”后的宽度已从2米左右降到了0.9米!

如此“瘦身”,堪称一发而动全身。由于1.5米宽的区间,能在维持高架车道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隔离墩、压缩局部车道宽度等方式“挤”出来,才使得6时至23时的高架,能一边施工,一边通行,从而不但大幅降低施工对高架交通的影响,也能避免以往夜间施工白天还路于民而必须采取的一些反复性劳作,使得此次施工路段的总长度虽然比去年试验段长,但计划的工期,比去年试验段时还要短。

钱程告诉记者,除了对“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瘦身”外,接下来的施工还将采用一些新材料和工艺。如施工中固定高架防撞墙外侧临时施工支架的螺栓,将可以拆卸,从而不会像以往一样在施工行将结束时还要费时费力地割锯;而上下匝道“年轻化”时,准备包上一种时尚而实用的一种材料。

新民晚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