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一场历经十年,投资47亿,由欧盟牵头、26个国家136个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人脑重建计划”,正式对外发声,将在九月份宣告结束!

“原本的计划,是打算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巨型计算机中重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大脑,可目前看来,我们只完成了一部分”。

法国科研中心研究主任、“人脑计划”项目成员Yves Frégnac,对于这场“十年之约”的落幕这样表示。

消息传出后,宣告结束的“人脑计划”也是引起了外界深思:“意识永生难道真的无法实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2013年,这场由欧盟发起,同时也是欧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研究项目,旨在开发通信技术和信息平台,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大脑功能,并深入研究神经信息学、大脑模拟等领域。

简单来说,可以将这个研究看作是电影《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计划”的现实简化版本。

过去十年间,该研究累计投入47亿资金,共发表上千篇相关研究论文,并且在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资料显示,该项研究的成果产物包括:用于失明治疗的大脑植入物、详细绘制了200个脑区的3D地图,以及超级计算机模拟记忆与意识等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医学对于脑类疾病的治疗研究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成果不少,却与当初制定的“人脑重建”目标相差甚远。众多参与人员一致认为:“现有成果过于碎片化,远无法支撑起人脑重建计划的继续进行”。

因此,团队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在9月份正式停止这一项目,届时不再会有任何资金投入,也意味着持续十年之久的“人脑计划”将宣告落幕。而人类对于意识永生的探索,也将再次陷入瓶颈。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未来人类能否实现“永生”,一直存在两种不同声音:意识永生,以及肉体永生。相关二者的相关实验探索都有很多,像我们熟知的“人体冷冻计划”以及马斯克一直吹捧的“脑机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两种关于“永生”的猜测,在学术界中各有不少支持者,但目前看来,对于意识永生研究的深陷瓶颈,学术界中有关“身体永生”的研究,却要明显更进一步。

同样是在2013年,欧盟开启“人脑计划”不久后,哈佛生物便成功实现了小型哺乳端粒结构拉长,提升其相关30%生存期,且多项指标取向青年化,并在随后顺势推出了相关技术产物(“莱特茵”前代物)。

而且,由于上述技术独特的生物属性,令其问世后不久,便成功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并在多方资本的推动下迅速成果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比起当时尚处于构思阶段的“意识永生”,资本们还是觉得从身体层面出发,理论上更加符合现实。

得益于大量资本的投入,如今“莱特茵”类技术早已实现落地成果化多年,距离永生仍旧相差甚远,但在“老态回转、体能提振”方面的表现却有有目共睹。

而且,随着后来我国生科企的入场,成功将“莱特茵”类技术的门槛下探至四位数左右,也因此其才能经由亰JD东、天喵途径,触及更多寻常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不管怎么说,无论是“意识永生”还是“肉体永生”,形式虽相差甚远,但本质却殊途同归。谷歌首席工程师雷·库兹韦尔曾大胆预言:2045年后,人类将逐步开启永生大门。

被誉为“基因之父”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则表示:“自己一生都在贪生怕死,总想着长命百岁、一劳永逸”。对于更长生命的狂热追求,也令这位业内翘楚提前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并在上面明确表示:“自己将活到120岁”。

事实上,无论是尚且虚幻缥缈的意识永生,又或是触手可及的身体百岁,都只是人类在生命面前,所表达出的顽强不屈的对抗精神。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切答案也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