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泓冰

“我终于有新耳朵了。”藏族男孩扎西欧珠高兴地对爷爷说。9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团队在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历时5个小时,为两个藏族男孩扎西欧珠和达瓦顺利完成小耳畸形耳再造手术。这是日喀则市首次成功开展该手术。

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悦耳在线”志愿服务团队的医护人员,赴日喀则市开展“悦耳爱传递 沪藏一家亲”公益行活动,开启了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爱心传递”。活动由上海永达公益基金会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发起的“耳聪目明 健康‘童’行”慈善项目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义诊现场。黄思梦摄

这次公益行缘起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2022年,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孙希才作为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担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工作中,他发现日喀则地区有许多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孩子前来就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患儿外耳廓畸形甚至“没有耳朵”的外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或心理问题;因耳道闭锁或狭窄造成中重度的听力障碍,可能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和交流困难。但是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不能完成高难度的耳再造手术,去外地就医的手术费、交通费、住宿费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患儿家庭是不小的负担,还有语言不通等问题,这些孩子往往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为此,孙希才与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够为这些孩子再“造”耳朵。学科主任张天宇教授了解情况后,立即表示可以组织专业的医护团队赴当地手术。通过整理既往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当地患者资料,并经远程会诊,最终确定12岁的扎西欧珠和16岁的达瓦为第一批手术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天宇教授在手术中。徐昊摄

耳廓再造术是整形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不但要细心雕琢精致的耳廓支架,还需完成厚薄适中、血供良好的皮瓣制作,需要团队成员的丰富经验和密切配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已开展听力重建及全耳廓再造手术5000余例,是全国最大的耳再造中心之一,牵头制定了国内及国际小耳畸形专家共识。

据介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将继续为两位藏族少儿完成二期手术和后续治疗。

今年是上海创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八年。8年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每年都选派一名医务人员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