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北回归线穿过县城横贯全境,是北回归线上的太阳神鸟诞生地,被称为“找回太阳的地方”;

这里,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材料上,对东升合作社作出重要批示,被称为“毛主席光辉批示的地方”;

这里,有东南亚面积最大的珍稀木兰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木兰之乡,被称为“木兰花开的地方”;

这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全县辖7乡2镇76个村委会(社区),汉、壮、苗、瑶、彝、蒙古等各民族在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留下一串串奋斗的印迹……

炸石造地、劈山开路……在长期向大山宣战、与石漠抗争中,西畴县各族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铸造了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西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抓紧抓好,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大胆实践,在感恩奋进征途中苦干实干,始终把“西畴精神”贯穿于共生共荣、团结进步全过程,生动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以政治引领为根本

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

在兴街镇东升村,一面3米多高、红色的墙壁格外引人注目,墙上展示着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的批示。

在东升村,只要提起这份重要批示,每个人都满脸自豪。无论光阴如何流转,这份批示始终激励着当地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

如今,东升村已经成为一个集现代农业、全域旅游、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一个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的红色教育基地。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不仅是东升村,也是西畴县各族群众最鲜明的品格。”西畴县民族宗教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一直以来,西畴县作为集“革命老区、原战区”为一体的红色资源富集地,各族群众已经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融入血液、深入骨髓,全县人民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做到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早在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文山慰问时,西畴便献上了绣有“民族平等”的手工麻制锦旗;1994年,西畴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见证着西畴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向前、互融共进的光辉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西畴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西畴县以创建“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据介绍,西畴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等12份文件方案,建立目标考核、宣传教育、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责任。

同时,西畴县不断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9个乡镇均设有1名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76个村委会(社区)均设有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员,推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高效运转。

坚持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创建工作,西畴县还探索了“六强育六心”创建模式,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学习新思想、真心感党恩。西畴各族群众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生动实践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时政》。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思想引领更加有力、主线更加突出,现已成功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57个。

以“西畴精神”为纽带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新合力

曾因75.4%的土地都发生了石漠化,西畴县成为了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闭塞的交通状况使各族群众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位于蚌谷乡的摸石谷,便是炸响“西畴精神”第一炮的地方,也是“西畴精神”的诞生地。

20世纪90年代,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一碗泥土一碗饭,半年粗糠半年粮”的苦日子,蚌谷各族群众一块石头接着一块石头地炸,再一担一担地挑土来填,炸石造地苦干硬干105天,最终硬生生刨出660多亩“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土地。

在总结摸石谷炸石造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西畴县委、县政府以“6421”农田建设补助政策为引领,在全县掀起开山炸石、垒埂造地、坡改梯、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热潮。就此,吹响了西畴各族群众向贫困宣战的号角,也吹响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号角。

兴街镇三光片区位于西畴县东南部,涉及三光、拉孩、戈木、兴街、老街、安乐6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等民族。“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三光片区因此“出名”。

2013年,为改变这一状况,西畴县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发扬“西畴精神”,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之路,并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十有”目标……10年来,整个片区的生产总值翻了好几番,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做好民族工作宝贵经验时深刻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对于西畴县而言,如何弘扬“西畴精神”,深刻认识“西畴精神”的新思想和新内涵,是其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共筑民族团结思想根基必须回答好的新时代重大命题。

“为推动‘西畴精神’成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强心剂,激发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内生动力,我们坚持以‘三个工作法’推动‘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建设。”西畴县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除了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西畴县还全力推动“西畴精神”教学点建设,“岩头村—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东升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线路、71条党史学习教育现场体验省级示范线路之一。围绕“边疆人民心向党”“弘扬‘西畴精神’”主题,西畴县打造《记忆西畴》《舞动西畴》《唱响西畴》等一批优秀民族文化舞台剧。

同时以展览馆为基点,西畴县将弘扬“西畴精神”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融为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在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西畴石漠化展览馆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西畴石漠化展览馆是文山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教育馆之一,已成为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的动力源泉。”据西畴石漠化展览馆讲解员孙守晶介绍,西畴石漠化展览馆先后被命名为“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路修好了,癌细胞也钙化了的“拼命三娘”谢成芬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退而不休、一心向党,建设美丽家乡的刘超仁获评“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与病魔抗争,跪着种草莓带领群众致富的“草莓妈妈”张贵相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为了偏远山区孩子,我不留下谁留下”的教师宗富春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一批批践行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今年4月9日,对于法斗乡坪寨古茶区的茶农来说,是一个溢满喜悦和希望的日子。随着2023西畴县首届“坪寨古茶 鸟鸣茶香”文化雅集活动举办,当地闻名遐迩的“白毛茶王树”开采,揭开了坪寨古茶山春茶开采的热潮。

片片茶林里,孕育着西畴县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以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畴虽是石漠山乡,但也是滇东南大叶茶的原生地之一。

西畴县古茶树集中分布的坪寨村共有897户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古茶树相生相伴,几乎家家都有古茶树。2018年,在法斗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和茶叶销售公司的支持下,当地成立平康古树茶产业发展合作社,不仅能为茶农提供种植技术支持,还向茶农统一收购茶叶,既提升了茶叶的品质,这也切实解决了茶农销售的后顾之忧。

小小的茶叶不仅是一方百姓的致富叶,也绘就了西畴县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据悉,“坪寨古茶”年产3万余公斤,2022年产值达2200多万元,500户茶农平均增收1万元。

同样不断夯实共同繁荣发展基础的,还有新马街乡大寨村。

作为一个由壮族侬支系、沙支系组成的农业大寨,该村于明末清初形成,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该村聚焦发展特色农业,真正实现经济富裕腰包鼓。

“现在大力发展甘蔗,家家收入少的有两三万元,收入在四五万元的人家多,生活也比较好,生产生活中,大家都是事事互相帮忙。”大寨村村民张帮怀说。

从致富到振兴,在西畴县各族群众看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不断激活着“振兴细胞”。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一直以来,西畴县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畴县出台“1+4+N”政策体系,建立“1445”监测帮扶机制,推动90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同时,启动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90个。

立足产业发展,西畴县实施“石漠化治理农林产业示范带”建设,发展澳洲坚果、绿色有机蔬菜、道地药材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西畴乌骨鸡”、西畴猕猴桃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此外,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面向东南亚出口贸易,实施重大项目,成为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长足发展,西畴县各族群众出行、饮水、住房、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真正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各族群众在创新发展实践中,正信心满怀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以文旅融合为载体

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壮家歌、竹竿舞、女子太阳山祭祀、民俗活动……今年2月20日,西畴县汤谷村人山人海,2023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在这里热闹开场。

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子太阳山祭祀”,是西畴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汤谷村,也被称为“太阳村”,是西畴县一个古老的壮族村寨,这里有着古老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俗——女子太阳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村里所有年满16岁以上的壮族女子,都要穿着漂漂亮亮的传统盛装“师侬”(鸟衣),沿着蜿蜒的田间小路,来到村中的“净身潭”沐浴净身,举行成人礼,随后聚集到村头的太阳神树下围绕祭台祭拜太阳。

体验彝族活动、品尝特色美食、观看文艺表演、参加篝火晚会……8月10日,莲花塘乡芦差冲村举行火把节,吸引了各族群众欢聚于此,共享节日的激情与热腾。

当天下午,大家身着民族服饰,欢聚在芦差冲村的大树脚下,欢快地跳起竹竿舞,现场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彝族葫芦笙舞、壮族渔鼓、兴街泡花刺绣、壮族鸟衣……近年来,西畴县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群众性节庆文旅活动全新模式。

立足于此,西畴县注重发挥民族节庆活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助推作用,在其中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出了一条富于时代特征、符合西畴实际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子。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以突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导向,西畴县创新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志愿者服务活动计划”等,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据介绍,西畴县积极组织5000余名各族青少年开展篮球赛、夏令营、“童心向党”主题教育实践等交流活动,搭建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为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打造一批“石榴红”示范社区、示范街区、示范广场、示范学校等;探索“旅游+”模式,依托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强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联动,举办特色名菜评选暨名特优产品推荐等系列活动,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和壮族女子太阳节、瑶族盘王节、彝族荞菜节等民族节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打造各族群众互邀互请、共娱共乐、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

如今,通过探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创建工作举措,西畴县推动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情谊越来越深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更加稳固。

回望来路,西畴县交出了一份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的厚重答卷——

2019年,西畴县委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同年,“西畴精神”宣讲团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西畴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2020年,“西畴精神”群体被评为“云岭楷模”,西畴县被表彰为全省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先进县城;2021年,荣获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2022年,被表彰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先进平安县”“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双拥模范县”……

展望未来,西畴县将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置于重要位置,继承和发扬“西畴精神”,探索“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工作模式,奋力谱写一曲曲嘹亮的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撰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西畴县民族宗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