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玮
能源革命是引领未来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9月7日,在以“创新引领与趋势展望——院士‘论道’能源革命”为主题的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能源革命山西行动院士论坛上,与会院士围绕“对双碳目标的认识与思考”“化石能源低碳转化”“氢能源的发展趋势”等议题作主题报告。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安丽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山西奋力实现转型任务的关键之年。在新的发展阶段,山西尤其需要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和先导引领,迫切需要高超智慧和高端智力的融汇支撑。希望院士们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山西、帮助山西,为山西招才引智牵线搭桥,为山西重大决策把脉问诊,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破题指路。”
共谋“双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此背景下,如何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双碳”目标?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在“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能源体系的全新内涵:多元,即能源生产与消费方面利用多种能源进行互补,以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佳效果;协同,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包括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煤炭与新能源协同、供给与需求协同发展等;智能,能源系统集成“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普惠,在负担得起、可持续的支持下,普遍获得能源服务。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义脑
“在能源问题中,双碳是目标,发展是要求,安全是前提,转型是基础,创新是保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义脑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归纳出三步走路径,即:2020-2035年,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3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35%;2036-2050年,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2050年预计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70%以上;2051-2060年,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
共话能源转型
山西是我国煤炭生产保供基地,2022年该省规上原煤产量13.07亿吨,焦炭产量约9800万吨,山西的煤炭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也造成了碳排放等难题,山西推进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加快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做好“炭”与“碳”两篇文章的新赛道在于探索煤基能源低碳化,要改变传统的煤炭固态燃用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把煤炭转变为低碳排放的液气形态能源产品。煤基能源不仅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也是支撑新能源发展的稳定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主力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赵阳升
以煤炭为首的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何才能实现煤炭应用的绿色转型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赵阳升提出煤—富氧锅炉—电路线、煤—氢路线、煤—氢—氨转化及输运等多种低碳用煤路线。他说:“碳原位制氢的技术优势在于不需要选矿,不需要煤炭井工开采,也不需要破碎成粉状煤制氢,还可以实现1500-10000m深度煤层可采,并且实现了CO₂高纯度、集中使用与封存,有效减少CO₂的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金智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金智新则在以《保能源安全 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主题的报告中,剖析了传统煤炭开采加剧生态环境扰动、煤炭老矿区转型多题待解、煤机产值与煤炭产量情况不匹配等山西煤炭的痛点与难点。他指出,在“双碳”目标下,煤电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山西煤炭工业需在一体化开发、清洁低碳利用、安全高效开采、生产需求协同、智能数字调控、传统新兴互补、技术经济可行等方面实现突破。
另外,在本次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西研究院院长黄庆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分别以《我国重要氢能储运装备技术进展》、《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倍增式发展:挑战与展望》、《双碳目标下我国氢冶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低碳转化方向探讨》为主题进行分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