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不平衡,该课程主要在北上广深地区有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将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带进乡村,本团队在8月16至8月21日前赴河源市义合镇,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调研。本三下乡队伍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自然乡语团队,基于乡村天然地具有自然教育的场域,团队主要开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教育的公益活动。

广东省河源市义合镇坐落于依山傍水的小镇,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可供开发。“阮啸仙故居”、“广东省客家文化名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都是它亮眼的名片。高耸的竹林成群,江水碧绿蜿蜒,青山一片两岸排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我们团队前去开展乡村自然教育活动。

义合镇苏家围的竹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合镇苏家围的竹林

创新特色课程吸引乡村学生

团队首先为义合镇因地制宜地定制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融合自然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内涵于课堂中,立志于把课室搬进大自然中。在为期五天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了植物学、园林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课程。制作自然笔记、观察“大树是否会呼吸”的实验、利用植物变废为宝、用五感官感受植物等等活动,通过老师生动讲解和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学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家长们竖起的大拇指,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团队讲师教授植物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讲师教授植物知识
义合镇学生在感知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合镇学生在感知植物

数字平台融合自然教育,提高课程趣味性

互联网的多场景使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团队打造了一个数字教育平台来丰富自然教育课程。团队开发的数字平台以植物识别打卡为主要功能,具有分享性和互动性,在这里可以分享以植物为情感联结的乡村记忆,使用该小程序开展植物定向越野活动,亦可以辅助老师的教学。团队在义合镇中心小学前的一个公园使用了该小程序进行植物教学。“看看图片,这个五片花瓣的蓝花草在哪呢?”,“噢!我知道,我来的时候见到过,看!在那呢!”。积分制的植物定向越野活动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认识植物的热情。本次课程实践是团队第一次使用数字平台在乡村开展自然教育课程,结果说明数字平台+乡村自然教育的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可发展性。

使用团队开发的小程序进行植物识别的定向越野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用团队开发的小程序进行植物识别的定向越野活动

与驻村干部面对面,谈谈乡村自然教育

除了课程实践,团队还联系到了当地的驻村干部,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义合驻村第一书记陈建教授认为“由于观念不同,自然教育课程实践在乡村更有可能是公益性的,家长的付费意愿不强。”因此团队提出建设绿地科普牌和结合小程序进行游戏的模式,让家长和小孩自己在公园小绿地就能进行植物科普学习,走公益性质的自然教育道路。合镇人才驿站管理员高志源认为“可以将数字平台+自然教育用于研学活动中,发展自然教育+研学文旅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团队提出为苏家围、阮啸仙故居、义合花海、灵芝小院设计更加具体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和同系列的文创产品,推广当地知名度,同时给数字平台增加探索地图的功能,巧用该平台,吸引更多人来此地开展研学文旅活动,打造义合镇的教育文旅名片。

团队与义合镇扶村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与义合镇扶村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团队与义合镇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访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与义合镇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访谈

实践方有新收获,团队开启新篇章

本次三下乡受益匪浅,为团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可以探索性地在乡村地区开展公益性的自然教育活动。其次,深挖当地的特色资源,为其设计特色化的课程以及同系列的文化产品用于推广。第三,数字平台+自然教育研学的模式具有实验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不断发现和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添加趣味性更强的功能,以进行更新迭代。第四,要借助他人力量,促进高校和乡村政府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作用,建立双方合作共赢,发挥各自优势。

义合镇竹里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合镇竹里馆

图文编辑|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