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皇帝的庙号是按照祖宗称号排序,一般是“先祖后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个皇帝叫“太祖/高祖”(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继承者开始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太祖高祖,在中国古代谥法中,都是后世给开国皇帝追尊的庙号。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上》,引张晏言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为汉帝之太祖,故特取名焉。”意思是说,俗称汉高祖刘邦,实为汉太祖刘邦。

按照这样的规则,“永乐大帝”朱棣作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业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建文帝朱允炆被直接略过了),死后庙号应该也称“太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该叫“明太宗”的朱棣现在却被我们称之为“明成祖”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朱棣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一百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

此后,朱棣的庙号就变成了“成祖”,所以很多人对朱棣印象最深的几个标签就变成了“燕王”、“永乐大帝”和“明成祖”。

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与太祖朱元璋合称“明朝二祖”是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出于私心。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但他的皇位并不是从他的父亲朱祐杬那继承而来的,因为朱祐杬没有当过皇帝,当皇帝的是朱祐杬同父异母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豹房驾崩。由于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让近支的皇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两个月后(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厚熜终于幸运地当上了皇帝。

以小宗入承大统的嘉靖帝朱厚熜,不甘心做明孝宗的嗣皇帝,于是大闹大礼议,将没做过一天皇帝的生父兴献王,追尊为兴献帝、献皇帝,然后加号弄得与正式的先帝一样平等待遇,于是朝廷发生了“大礼议之争”。

所谓“大礼议之争”是指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进士大夫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斗争。当然,很显然,在这场斗争当中,嘉靖皇帝是站在张璁一派这边的。

经过长达三年半(1521~1524年)的斗争,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顺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为“兴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相应地,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来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嘉靖皇帝并未因此满足。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顺利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庙主殿,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虽然这件事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到了嘉靖这一代,太庙主殿的9个位置已经满了,没法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进去,必须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

移谁呢?周礼早有规定,“亲尽则祧”。“亲尽则祧”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但是,有一个例外——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并且要永远放在最中间。

按照这个规定,除太祖朱元璋外,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就是朱棣了。但是朱棣功劳也很大啊,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还出现了“永乐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

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换句话说,不把朱棣移出去得有个说法。嘉靖皇帝的做法很聪明,也很简单:先表太宗皇帝功绩,再下诏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将之与太祖朱元璋并立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为万世不祧之君。

做完这件事之后,嘉靖皇帝就“顺理成章”的、“名正言顺”的按亲缘关系先将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移到了偏殿,然后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庙主殿。因此,朱棣的庙号后来就变成了“成祖”,而非“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皇帝为何要尊朱棣为成祖”呢?

嘉靖皇帝一直试图让自己的生父称宗袱庙,可是阻力太大,这时有人提出要恢复“明堂”制度,给嘉靖生父加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制度是什么呢?按照周礼,郊祭以后稷配天,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是因为周文王有大功于周。对比于明朝,明太祖作为始祖自然自比于后稷。而朱棣再造家邦,自然可以比于周文王,享受明堂祭祀。然而,周以后,汉唐宋的一些皇帝都用自己的父亲去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可以以此为借口,让生父进入明堂。

但是嘉靖其父作为一个没什么功劳,甚至没当过皇帝的人,去与朱棣争夺明堂祭祀,这实在有违宗法。因此,大臣唐胄就上书,认为应该用朱棣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严惩了反对者。为了达到让其父称宗袱庙,嘉靖还专门写了《明堂或问》。

《明堂或问》提醒不配合的礼部尚书严嵩:“太宗靖难,功与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附录《明堂或问》

问者:又曰配义虽明称宗何为。

答曰:称宗之义在今时无有一说但不过是尊亲之意,亦无凭据比附,亦无轻重亦无利害则是个崇上之义耳。

问曰:称宗祔庙否。

答曰:祔庙与称宗是一行,今文臣但以祔庙必祧,不如专享百世为上,此不过愚哄其君耳。我皇考虽未即生存之位,今日亦有如生之义祖示列圣欢聚一堂,独去我皇考一人,人情不堪,时义不顺,皇天皇考之所眷思,子子孙孙之所不忍。独攵人残狠之无比也,非害于义害于礼者即无意思之,争辩必称宗必祔庙,亲尽必祧,则可以成一代宗庙之礼,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全之礼乎?人而无父有诸?况人君为人之极可乎?

问者又曰:时人但为太宗不得一配为争耳。

答曰:此说不是尊崇之实,假借以制时君又上欺太宗为无道之甚夫。假借制君之罪固重,上欺太宗之罪尤重。今日之始祖太祖也,始祖故配郊也,今日之严父献考也,严父故配明堂也,此文人亦知之明。明知太宗即不可上并始祖又不可降拟近亲,故曰祈谷可一奉祀,又欲复屋下以重明堂之祭,此强牵妄拟欺愚君上是人为哉?

问曰:若是说者则太宗永无配享之典,汝宁忍之哉?

答曰:礼之正所当为者,不可避不可让也,避则自诡,让则负天。礼之不正不当为者,不可妄不可欺也,妄则自失,欺则诈情以事神,神必不欲圣人教人如是耶?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

答曰: 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