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 南迦&黄燚 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祖光明善导大师,他的净土学说第一部分,“学说”……判教学说——“二藏二教”;第二部分——“决疑”,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是延续了道绰决疑的老问题,加上新问题:

第一个问题——凡夫能不能入净土?老问题,决过两次了;

第二——诽谤佛法能否往生?就是……五逆十恶能否往生?老问题,也决过两次了。道绰不是……第一次,昙鸾把“五逆”放开了,允许往生;第二次决疑,道绰把“诽谤佛法”放开了,可以往生,但是不能诽谤净土!呐,诽谤净土能不能往生?这是第三次要决疑的事情;

第三个决疑问题——残疾人和女人能否往生?哎……前两次决疑没回答过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忘了啊……佛教里有一个低端人口,嗯……低端人群,这低端人群就是女人加残疾人!你看,它把女人和残疾人放在一起,这不太合适啊……唉,这是它放的;

第四个问题……决疑的——弥陀净土,祂到底是化土还是报土?就是我们……前面,道绰来回来去“决”的那个弥陀净土到底是……弥陀佛到底是报身佛还是化身佛?是化土还是报土?这个问题没完没了了……因为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的教理实在太复杂了;

第五个决疑问题,叫作——念佛……称名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是否行愿具足必得往生?什么意思呢?就是——祂是否又有愿望又有行动?

这就是善导面临的“决疑”部分的五个问题!一堆老问题加上几个新问题。其实,我们说——善导大师“决疑”只剩下五个小问题……但,都不小!我们展开看一下啊!

第一个问题——凡夫能不能入净土?这个问题简直就没完没了啦!争了两次了还不算结束?昙鸾决过一次;道绰决过一次……理论上道绰已经“决”赢了,还没完!为什么?因为“凡夫入净土”,这个过于打击教内同志了!按照传统佛教的观念啊——圣人修成菩萨,到最低阶位,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非常非常难的!突然之间,凡夫也能入净土了,对吧……大乘教提“诸法性空、诸法平等”,但真平等到这个地步,欸?传统佛教界还接受不了了!对吧?这就好象有的主义说——要人人平等、要各取所需!真到人人平等、要各取所需的时候儿……不是你不干了,这主义不干了!对吧?

诸法平等这种事儿呢,本来只是……以为是嘴上说说啊!你净土宗怎么真能这么干呢?但是此时,净土学说已成气候,挡是挡不住了!怎么办?我们说——“唯心净土”最关键的这条防线在“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提的“唯心净土”。这条防线在西河道绰的时候,等于已经给击溃了!就不要再拿“维摩诘经”作“唯心净土”的理论依据!二祖道绰已经给它破了。所以,传统大乘教就退守了防线,退守到《摄大乘论》和《大乘起信论》两条防线,提出了两个调和方案。

就是说……一个调和方案,叫“慧远流”方案,“慧远流”方案是说——凡夫不能生净土,即使能努着生,哎……就是真的生了,凡夫里的这个高等资质啊……那,净土不是分“上、中、下”三品嘛?那,凡夫能生净土也只能生最下等的净土,并且,他们不是菩萨!是……就是,我们不是说——道绰提过初等菩萨概念嘛!他们不是初等菩萨,他们也是凡人。

另一个调和理论呢……是“慈恩流”,就是慈恩宗的“窥基流”。他提出来——净土有两重性。什么叫净土有两重性?就是说——虽然是一个净土,但是呢……祂时而化土、时而报土。虽然都能往生,但是圣人——我们修道的这些圣人,生的是报土性质的弥陀净土;而你们普通凡夫,虽然也生净土……你们生的是化土性质的弥陀净土。

这个理论就有点儿复杂了啊!就这个净土一会儿化土、一会儿报土……那,化土等级就低,报土等级就高。那,圣人菩萨修的,就是报土性质的高等级弥陀净土;而凡夫生的,就是低等级的弥陀净土。而这两个弥陀净土呢,祂又不是两个弥陀净土,祂是一个弥陀净土……祂时而“报”,时而“化”。

慈恩宗呢,它自己实际上……佛教里,慈恩宗他们信奉的是弥勒净土,从唐僧开始——这一教、这一宗都是弥勒净土信仰的!窥基是慈恩宗的主力!但他很有意思——他自己也信弥勒净土,他也求的是往生兜率天宫……但是,他的学术爱好呢,却都在弥陀净土上。他参与的这个……每天参与的,都是别人的这个教派的学术争论啊……真的,我也是醉了!他提出的这个“净土两重性”这个观点非常地前卫,用现代物理学说,就叫作……嗯,净土具有波粒二象性——时而是波,时而是粒……就看你观察不观察祂。

总之,这些高僧提出的退守的防线——《摄大乘论》也好、《大乘起信论》也好……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修行的圣人和凡夫切割开!因为,如果你不切割开,对吧……修行的圣人和不修行的凡夫,你不切割开,那以后谁还出家呀?对吧!在这个学派——慧远;吉藏;智顗……尤其是天台智顗;窥基……这都是天下名僧啊!背景我们都介绍过,全部是“学术委员”啊!

净土宗前两个宗师,初祖昙鸾还好说——四论派之祖、大德鸾法师、活菩萨!道绰大师……二祖道绰,无师自通型的高僧啊!你都不知道他从哪儿来的呀?所以说,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还是有差距的……就是,提出这些异议的这些高僧们的学术影响力啊,就……还是更大一些!

而且,圣人修到菩萨已经很难了!那菩萨离“佛”还有一大截儿呢!对不对?你光……圣人修到菩萨,这已经三大阿僧祇劫了,那菩萨到“佛”那更是没边儿没沿儿啦……

净土学说,从昙鸾开始说的是什么?凡夫直接阿惟越致……直接阿惟越致!直接不退转!就,直接成佛!而且,拿的龙树作背书!这个听着就让教内高僧实在是……让人愤慨啊!

我们正好儿讲到了这个“凡夫和圣人”的问题啊……因为老有人谈“凡夫见解”、“圣人见解”的问题,我们就顺便展开一下,不然,大家老听到什么凡夫见解、圣人见解……不理解凡夫和圣人是怎么区别的?就是说——到底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因为这种“凡夫与圣人见解”的举例法呢,是大乘教特别爱用的!就是……凡夫见识、圣人见识。你……你要是见识不对,他就告诉你说——你是凡夫见识!但到底什么是凡夫?到底什么是圣人?学术标准是什么?

大部分人理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对“凡夫与圣人”的理解是望字生义的!就,一理解……凡夫嘛,平凡、普通人呗!还有一些呢,就是……学了一点大乘的皮毛,认为说——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就是凡夫……你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嗯……他不是凡夫呢,他就认为这个……圣人就认为——世界是如梦幻的。真……把世界认为是真实的,就是凡夫。这就是领悟了一点儿大乘皮毛的人。

第一点,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他确实是凡夫!但是,他是可以进净土的!对吧……他虽然是凡夫,他可以进净土,即使你(是)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

第二点,把世界当作做梦的人,在大乘教标准里,他不是凡夫!但他也不是圣人!用我的看法呢……他们是病人,属于根缺——在佛教里,叫“根缺”……就相当于残疾人。当然啦,脑残是不是“根缺”?这点,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根缺”是指“六根”根缺。但是呢……这些把世界当作做梦的人,他们虽然进净土,他们进的是净土边胎。

我们先不说圣人的标准……我们先说凡夫。你以为凡夫是好做的吗?凡夫,他本身就是一个等级!他本身是小乘修行阶段的一个等级。如果你没修行啊,象、象……比如说我们普通人没修行,那你连凡夫都够不上!当然啦,很可能你修行了你也够不上“凡夫”的标准。就是……“凡夫”这个称呼,都不能随便称呼!你不明小乘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你就想直接跨过小乘,去做大乘的凡夫?你想什么呢?可能吗?一楼到六楼都没有,说你一步就跳到七楼去了?这可能吗?

凡夫,是指 “见道”前的一个修行阶位!什么是见道呢?见道,叫“以无漏智见照苦集灭道四圣谛”,称之为“见道”。这本身就是个修行阶位,在这之前叫“凡夫”。修行佛道未证见正理者称为“凡夫”。你没有证见正理,没有到“见道”,就是凡夫……呐,这是凡夫了吗?是凡夫……但,还不是完全的凡夫!还分!凡夫,本身还要再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叫“外凡”;一个层此,叫“内凡”。

什么叫外凡呢?就是说……它还有阶段!你、你想成为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凡夫,你还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外凡”后是“内凡”。什么叫外凡呢?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个阶位,叫“三贤位”,称之为“外凡”。复杂吧……

什么是五停心?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什么叫别相念处?身念处、寿命处、心念处、法念处。这个“四念处”叫作“别相念处”。这是“四念处”。

什么叫总相念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这叫“总相念处”。

证得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贤位”全证得了,您才是个外凡!您才……就没到“见道”,“凡夫”,你也没完整,你才是个“外凡”……你还不是完整的“凡夫”。你还别反驳!这些标准都是《阿含经》里定的。

然后,根据“俱舍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和“首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提出的“四加行”,你再达到“内凡”……提的叫作——“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善根,这叫“内凡”。

外凡——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贤位”,加上内凡——“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你才是个完整的凡夫!理解了吧!你还敢做凡夫么?对吧!我觉得,管你叫凡夫呢,你就当夸你……说你是凡夫见识,你就当夸你!因为,“凡夫”都是这个标准了,谁敢说自己不是凡夫?谁敢说自己是圣人?反正……古代人,脸皮都不太够厚,不敢说……现代社会进步了,所以就有人敢自居——自己不是凡夫了!凡是凡夫,互相说别人凡夫见识的,那就叫“五十步笑百步”。

道绰大师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把大乘各教派放到“圣道门”火上烤——你们要嫌自己脸皮不够厚,你们就别说自己不是……就别说自己是圣人……你,啊对!你们就是圣人!你们自己去烤去吧!那,这个问题绕远了……因为老有人跟我谈凡夫见识啊、圣人见识……所以我们就、就此,在这个时……就是找个机会把“凡夫”和“圣人”的标准给大家说一下。

我们绕回来!善导决疑的第一个大问题——凡夫能不能往生净土?嗯……如果能,为什么能?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如果能往生净土,往生到哪里去?这个……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儿就绕远了?因为“佛学自古最难治”它是有原因的——任何一个概念、一个题目,只要一展开,你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你再拐回来就很麻烦,只能硬拐回来。我们把“凡夫”讲完了,我们再讲这个善导决疑的这第一大问题:

高僧的意见是说——凡夫不能生净土!能,也是最下等净土——下品……下生中品、下生下品。就是……大家还记得我们前课讲的西方净土的“抽屉结构”吗?就是……《无量寿经》把往生弥勒陀净土分成三个抽屉——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进一步又把这“三辈”分成每层三个抽屉——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从“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九级。

我们刚才不是说——凡夫不能往生净土嘛?那,什么是圣人呢?圣人、菩萨能不能呢?祂们去净土,去哪里呢?高僧们说——即使菩萨往生净土,也有不同的位置。不是每个菩萨都能生上品上生……不是九、九层净土嘛?不是每个菩萨都在上面!圣人,祂也分大小……对吧!你说完我们凡夫,你以为圣人自己不分?圣人自己也分!那,孔子叫“圣人”;那孟子,孟子就叫“亚圣”!对吧?菩萨也得分大小,圣人也得分先后。

菩萨大小怎么分呢?我们刚才说的是“凡夫”,大家已经吓一跳了!对吧?先是外凡,后是内凡。外凡“三贤位”;内凡“四善根”。菩萨分,比这分得还细!菩萨大小怎么分?对吧……我,我只要说清楚,大家立刻对修“菩萨行”就打退堂鼓!

菩萨要分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就是……大家要记不好啊,把这个……就是,记性不好啊,就干脆拿笔记一下儿——就,菩萨该怎么分?叫——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五组菩萨……菩萨分五组,有七种,六个种性,五十二个等级。可怕吧?这就是——五组、七种……嗯,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