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一天下午,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出现在北京西郊的训练场上。

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这里,是因为今天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军大比武,来自各地的解放军战士都要在这里互相切磋。

这里的战士一个个都身怀绝技,有的百发百中弹无虚发,有的飞檐走壁如履平地,看的毛主席等人心潮彭湃,不断的拍手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毛主席与身边的人正有说有笑夸奖战士们的时候,他的余光好像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人,走近一看发现,自己看到的那个熟人竟然是蒋介石!

原来是战士们把敌人的画像画到沙袋上面,而毛主席看到的“蒋介石”,其实就是一个画有蒋介石画像的沙袋。

看着面前的“蒋介石”毛主席突然就来了兴致,走上前去对着“蒋介石”就是两记拳头,一边打还一边开玩笑的说:“老朋友好久不见啊,让我也打你两下!”

蒋介石的画像为什么会出现在沙袋上?我国又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次全军大比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军大比武】

1964年6月10日,毛主席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上贺龙元帅提到,各地部队的军事训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尤其是“郭兴福练兵法”的推行,让战士们的战斗力大幅度上升。

贺老总的报道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于是就在贺老总提交的一份简报上面写下了12个大字:“如此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有这样的要求自然不会有人拒绝,当时正好处于全军大比武期间,贺龙元帅就给罗瑞卿打了一个电话,紧急安排了毛主席和一众中央领导人的行程。

最终决定在6月15、16这两天,让毛主席等一众中央领导和各地来北京开会的地方负责人一起到北京西郊的训练场上,观看这次比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在观礼台上的毛主席环顾四周,却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一番思考之后他看到了坐在一旁的周总理,随后一拍桌子:“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忘了!应该让邓颖超、王光美这些妇女领袖也来看一看我们解放军这些年的训练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枪手】

说道军队比武,那么射击比赛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率先把比武的士气给提升上来,素有“神枪手”称号的宋世哲被安排第一个登场,在这次比武中打头阵。

面对这个重要的任务,宋世哲虽然对自己的枪法非常自信,但是心中难免会有些紧张,生怕自己出了差错,影响到后面战友的士气。

指挥员一声令下,宋世哲迅速进入状态,心中那一丝紧张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他和自己的搭档迅速就位,随后熟练的抬枪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第一场比赛比的是迅速射击,要求战士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150米外的40个钢板全部击落。

宋世哲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项目,作为有着“神枪手”称号的战士,他在训练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累死的项目。

一分钟后,随着赛场上的枪声落下,远处的钢板纷纷落地,看台上的毛主席看到如此的成绩,都忍不住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为他鼓起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根据计算成绩的工作人员汇报,宋世哲的成绩名列第一,仅用40秒的时间就将40块钢板击落,而且使用的子弹也正好是40发,中间还进行了三次换弹。

也就是说宋世哲仅靠一人一枪,就有能力在一分钟内消灭敌人一个排,是个名副其实的“神枪手”,比他以往任何一次的成绩都要好。

比试结束之后,毛主席看到解放军战士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非常高兴,表示想要见一见这个“神枪手”和他的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世哲来到毛主席面前之后,毛主席看了看眼前的这名战士问他:“这把枪用着怎么样?准吗?”

“报告主席,非常好用!”回答完毛主席的问题之后,宋世哲就将手中的枪递到了毛主席手里。

一旁的罗瑞卿见到毛主席似乎对这把枪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向主席介绍起了这把枪的来历:“这是咱们自己生产的枪,不仅打得准、打的快,而且还不容易坏,去年就已经给全军装备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完这把枪之后,罗瑞卿又感慨道:“咱们打了几十年仗了,从来没用过这样的好东西啊,我都有些羡慕他们了。”

毛主席听完罗瑞卿的话之后,兴致勃勃的将枪端了起来,尽管毛主席已经很多年没有拿枪了,但仍做了一个非常标准的瞄准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瞬间也被摄影师给抓拍了下来,成为了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张持枪照片,这把枪也被永久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在这场射击比赛结束之后,毛主席对各部队领导下达了指示:“大家不用心疼钱,子弹我们多造一些,平时练习的时候多用子弹把枪法练上去,打仗的时候打得准,自然就能把子弹省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孙三代兵】

当时国内的部队可不止有解放军,各地还有大量的民兵部队,这一点尤其是在山东烟台体现的尤为突出。

烟台在我国的海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当时我国的海军势力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缺点,烟台的海岸线上的渔民不分男女组成了大量的民兵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民兵部队因为是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这次有机会来到北京在毛主席等领导面前进行军事表演的人非常少,全国一共才七个人。

而在这七个人中,有三个人都是来自山东烟台,并且这三个人还来自同一个家庭。

大家可能会以为这三个人是兄弟关系之类的,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三个民兵战士是来自山东烟台的祖孙三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孙三代中年龄最大的自然是爷爷吕其喜,那个时候已经61岁高龄了,然后就是33岁的父亲吕志玉,年龄最小的是只有14岁的孙子吕永顺。

早在抗战时期,爷爷吕其喜就有加入八路军的想法,但是当时的他因为年龄已经有些大了,所以没能成为抗日战士。

等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吕其喜同样支持解放军,曾经手推一辆独轮车,跟着解放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解放中国有他一分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的民兵训练中之后,吕其喜非常积极,并且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最终克服了自身的年龄劣势,苦练出一身的本领,并且被选中到北京进行军事表演。

三人表演的节目同样是打靶,不过却和其他的打靶节目不一样,爷爷负责表演200米半身靶射击,爸爸表演150米胸靶射击,孙子则是100米头靶射击。

就这三项的难度来说差的不多,但是三人毕竟年龄有差距,只能所以孙子吕永顺率先将自己的靶子全部打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完之后甚至还有功夫观察父亲和爷爷的情况,在发现爷爷还有一个靶子没打的时候,他主动举枪,替爷爷将最后一个靶打掉。

三人打靶结束之后,杨得志司令员开始向毛主席介绍祖孙三人的情况,毛主席得知三人的情况之后还关心的问道:“给他们爷仨照相了没?”

随后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了祖孙三人,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巾帼英雄】

我们的战士也并是只有男性,还有很多女同胞也参加了这次的全军大比武,还有一位同样来自山东的“女神枪手”刘延凤。

相比于同样来自山东的吕家祖孙三代和另一位神枪手“宋世哲”的优异表现,刘延凤的表现就有些不尽如此人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最开始因为有些紧张,所以在100米速射50个目标的比赛中,仅仅射中47发,这个成绩固然非常优秀,但是却令她非常的自责。

她自责到不是因为自己射的不准,而是因为她为了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导致开枪的速度太快靶子直接被打断了。

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是刘延凤并没有因此气馁,发誓一定要在下一场比赛中“找回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她又参加了一场比赛,这场比赛需要用10发子弹,击碎150米外的5个啤酒瓶。

刘延凤调整呼吸,号令枪响之后,她抬手便射,仅仅用了五发子弹就将五个瓶子全部打碎,而身旁的另外两名选手将手里的10发子弹都打完了,却还各自留有两个瓶子。

这时候喇叭里传来了播音员的声音:“大家要发扬团结精神!共同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延凤听到之后心领神会,抬手又是四枪将所有的瓶子全部打碎。

9发9中的成绩让整个看台都轰动了起来,要知道打瓶子可比靶子小多了,难度也提升了一大截,可是这样,刘延凤还是达到了如此高的命中率,无愧于“女神枪手”之名。

刘延凤的枪法让毛主席颇为触动,连连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是个“神枪姑娘”,甚至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来赞美这些女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好久不见】

在各种比赛结束之后,还有各部队平时训练方法的展示,毛主席便和一众领导人到处观看战士们平常是如何训练的。

毛主席来到擒拿格斗场参观的时候,格斗场上最瞩目的就是战士们训练用的一排排沙袋了,然而这些沙袋和平时用的还不一样,上面印着各种人的头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画像画的都是些美国大兵、日本鬼子,为的就是在训练的时候能够调动战士们的情绪。

毛主席看着训练场上的战士们对着沙袋卖力的攻击,心想这确实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就在这时,他在沙袋上瞥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仔细一看之后,毛主席哈哈大笑,原来在沙袋上不光有日本兵和美国兵,还有蒋介石的头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看着沙袋上的蒋介石幽默的说了一句:“老朋友好久不见啊,让我也打你两拳!”随后握紧双拳朝沙袋打去。

周围的战士本来看到毛主席来了之后,内心都有些紧张,但是经过毛主席这一番举动之后,紧张的气氛随之烟消云散,还有人称回去之后就将自己沙袋上的美国佬换成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兴福教学法】

这次全民大比武之所以会举行,有一个人是功不可没的,这个就就是郭兴福。

郭兴福1930年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的延安村,虽然他出生的村子也叫延安,但和党中央所在的延安并不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子。

自打他记事起,整个山东就不断遭受日本人的侵扰,于是在他14岁那年,为了抗击日寇选择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因为他当时加入的是国民党的军队,所以年轻的他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继续留在军队,而选择是退伍回家务农。

直到1948年9月,郭兴福在济南战役时加入了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新中国成立之后,郭兴福继续留在解放军中,并在开国中将李德生的12军中担任副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的时候,李德生中将召集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中他说要改革当前的训练方法,不仅要训练战士们合作时的战斗力,也要加强单兵战斗力。

随后李德生为了找灵感,来到军营观察战士们的训练,在挨个观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麾下一名叫做郭兴福的副连长训练方法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训练战士扎稻草人的时候,他说:“一旦在战场上到了上刺刀的时候,那就不能有一丝犹豫,只要前面是敌人就一定要狠,用刺刀狠狠的扎过去,没有刺刀就用军铲拍,什么都没有就抢敌人的武器来消灭敌人,哪怕是用手掐、用牙咬也一定要干掉敌人,总是就是一个字——狠!”

李德生看完之后,觉得郭兴福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好苗子,于是就将郭兴福所在的连队规划成改良训练方法的实验连,让郭兴福和另外两人一起摸索研究新的训练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郭兴福开始带领着战士们风雨无阻的训练,每天的训练结束之后,还会将所有的战士都聚在一起,互相讨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同时和战士们一起研究如何优化训练方法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总结之后,郭兴福还真的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而且相比于之前使用的训练方法,“郭兴福训练法”能大幅度的提高战士作战时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生将郭兴福的研究成果上报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叶剑英等领导的肯定,并且在全军大规模的推广起来。

“郭兴福训练法”已经推广之后,迅速成为了解放军全军的“大热门”,每个部队都在使用这个方法训练自己的士兵,郭兴福本人也因为研究出的这个训练法被授予一等功。

之后,郭兴福带着他的这个小分队在全国各地巡演,也掀起了全国军人大比武、大训练的浪潮,可以说64年的全军大比武,就是因为郭兴福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为了纪念这一次大比武,毛主席和一众中央领导一起和参加比武的战士们照了一张合影。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技术,这张1000多人的照片洗出来之后,不到一米宽的照片光是长度就将近九米,展开它就像是一张画卷一样。

距离那次全军大比武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当我们再次回看那段历史的时候,依旧能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比武中那股军民如一人的热血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