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西方媒体却鼓吹与中国分离,试图实现“去中国化”。欧洲各国领导人纷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自2022年11月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密集访华。今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访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领导人访华不仅是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孤立主义束缚,也是为各自国家寻找新的出路。

转移生产是欧洲成员国自救的方法之一。世界上只有两个城市能够支撑欧洲工业工厂稳定发展,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

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之际,投票给中国将是欧洲最困难的决定,但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危机接连而来,中西携手共克时艰

过去几年,随着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拥有庞大经济体系的国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工业经济萧条。

由于疫情蔓延,出现劳动力短缺,大量工厂关闭也导致失业率上升,世界经济陷入停滞。中国作为第一个战胜疫情、恢复经济运行的国家,成为各国复苏的生命线。

在全面开放之前,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阻止了许多外国工厂进入。而疫情前进入国内市场的较大外资企业则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世界各地的企业更加踊跃地进入中国市场。欧洲甚至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措施,表面上是为了对抗中国的投资限制,实则试图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大门。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全面开放,欧洲制造工厂正在迅速采用中国。据观察者网统计,德国、法国等欧洲四大对华投资国家近四年投资占比平均。达到总数的87%。

其中,德国占46%。目前,中国仍处于从低成本制造向高端研发制造的转型阶段。由于种种因素,大行业的核心技术尚未进入国内产业。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欧盟国家及同一阵营国家因故失去了俄罗斯的能源产品供应。其尖端研发和高耗能制造业正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能源储备日益枯竭的欧洲市场必须搬迁工厂,并在中美之间找到生存的桥梁。毫无疑问,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科技水平和丰富的能源储备。但近年来美国与欧盟成员国的不公平竞争,使双方信任度相对降低。例如,为了解决美国制造业清空问题,积极鼓励重新扶持本国制造业,美国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重点关注各国清洁能源制造业,利用廉价的能源和较低的税收使德国吸引企业将工厂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法案剥夺了大量优质欧洲企业,抑制了欧洲生产在本国的发展,造成欧洲国家的产业空虚。

此外,美国虽然是移民国家,但劳动力市场十分紧张,政府政策相对独立导致供应链瓶颈和通胀。贸易市场也接近饱和,对于同样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欧洲来说,利润实在是微乎其微。

中国提供的巨大市场和稳定的生产水平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低成本制造业逐渐流向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同时,中国却为高端制造业留下了大片空白市场。

欧洲国家非常清楚,必须放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才能摆脱已经到来的危机。欧洲因某些原因与俄罗斯关系不好后,对俄罗斯实施了十轮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欧洲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切断了对欧洲的所有能源供应,而欧洲的制裁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

面对能源危机引发的通胀、财政恶化、经济停滞等恶性连锁反应,欧洲只有通过开放更多出口市场、获得大量稳定订单才能拯救国内经济。

此时此刻,欧洲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帮助与合作。随着欧洲领导人相继访华,双方就两国经济利益互补、互助互助、国际多极化格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方也始终主张中欧关系全面发展,向欧盟国家伸出援手,开展各领域经济合作,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共二十大后,德国总理肖尔茨上任后首次访华,为中德发展、中欧发展带来进一步合作。

巴斯夫、宝马等德国工业巨头也在中国投资建厂并提供基础技术支持。这种诚意是为了让中国能够在这场危机中帮助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工厂拔地而起,国际友谊今日在此

随着世界各国与中国合作日益密切,以美国为首的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谣言早已不攻自破。

中欧都是世界重要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具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地位。中欧想要分离的政治问题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在会见德国总理舒尔茨时,总理明确表示,为支持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要为两国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两国的公司。两国要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鼓励德国企业积极赴华投资,为两国市场搭建高质量的经贸桥梁,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互助互利,共同面对挑战。

早在2022年10月,宝马集团就计划停止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并最终在沈阳建厂。

今年7月,为进一步拓展重要项目,投资高达百亿的第六代华晨宝马电动电池项目全面启动,沉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也正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优质外资项目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以宝马为首的多家国内外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沉阳。在为德国带来大量优质市场订单的同时,也为推动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动力。

不仅是宝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今年6月也在湛江建设了一体化基础聚乙烯工厂。它为中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机遇的同时,也为德国带来了巨大的中国化工市场。

他还宣布完成了对丰田旗下珠海光宇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计划。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子晶体超材料研发和微球生产的领先科技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项技术可以支撑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利用,是新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西班牙知名机床制造企业达诺巴特也加速其上海分公司卓越中心的本地化进程,扩大投资项目,深耕金属加工领域,打造全球第六大体验中心。

中心拥有大量先进的机床设备,全部配备DAS动态主动稳定器、西门子数控系统等先进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负责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直接接触核心技术,包括运维、创新研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在各个领域建厂外,许多欧洲企业也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2022年7月,瑞士化工巨头英力士与中国石化签署了多项备受瞩目的合作协议。

欧洲制造业的大量转移将继续落入中国怀抱。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国际危机造成的短期趋势。

外国企业将关键技术和制造工厂转移到中国的例子早已存在。 2019年8月,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成超级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国长期稳定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产潜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制造优势也在不断积累。中国企业的声誉和生产能力正在逐渐增强,从而能够在这场生产竞争中站稳脚跟。生产加速转移和外资扩散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延续。疫情和能源危机只是催化因素。中国自己的技术和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其光伏、风能产业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也具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三年,欧洲企业对中国的依赖可能会逐渐加深。欧盟及其成员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生产过于偏东,将对欧洲整体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与中国保持合作的基础上,也实施了很多针对中国的措施。我们还希望防止降低与中国的加工环节。让中国继续与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争夺低成本工业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欧盟与中国的合作仍然只是以盈利为前提。中国厦门夏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计划与法国欧安诺公司在法国北部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共同建设电池行业工厂。深化各领域合作。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此次合作将使双方在锂电池生产价值链中获得更高的地位。马克龙与中国接触的决定也帮助马克龙在法国经济衰退和广泛的工人罢工和示威的背景下为其总统任期赢得了大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

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为何密集访华_今日中国

郭薇薇:生产大规模向欧洲转移,中国有哪些优势? ——观察者网

马斯克在华:上海超级工厂9个月建成 年底投产 - 新京报

【东方潮起·中国外交出访浪潮】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 - 经纬网

专家解释德国企业加大对华投资 又有车企生产线移至中国_环球时报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中国湛江投资新建新戊二醇(NPG)工厂 - 北京新闻

马克龙正式宣布中法合资建工厂:对法国非常重要_环球时报

世界第六大!达诺巴特集团上海卓越中心在松江揭牌 - 上海印刷工业纸业新闻

巴斯夫创投宣布投资珠海光宇科技有限公司- 现代化学杂志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聚乙烯工厂开工建设 - 现代化学杂志

中石化与英力士签署多项化工领域高调合作协议 - 上海文广产业界面新闻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