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总人口14.12亿,虽然还是人口第一大国,但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面对逐年降低的新生儿数量,经济学家、人口专家纷纷提出意见建议:比如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提出的“增加年轻人收入,降低房价”;又或者梁建章的“税务补贴、购房补贴、男女平等产假”等等。

正在大家为人口问题焦虑时,有院士却语出惊人,对未来的人口做出预测,让大家心理焦虑越发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院士语出惊人

截止到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最后一次上升是在2015年,那年的新生儿数量1655万人。

从2015年之后,出生率逐年下滑,新生儿数量一降再降,到2022年时,出生率只有6.8%,新生儿数量956万人,人口数量出现61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我国的人口现状,政府出台众多鼓励生育的措施:

深圳下发的《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指出:生育三胎,一次性发放补贴1万元,每年发放3000元育儿补贴,共发放三年。

甘肃酒泉下发《激励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若干措施》,文件指出,二胎家庭购房给予5万优惠补贴,三胎10万。

这些政策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催生作用并不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这样的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今年8月的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表示:

过去5年,新生儿人口减少40%,2022年新生儿数量跌破千万,预计2023年的新生儿数量将在700~800万之间。

乔杰的观念引发广泛关注,不少人很赞同她的看法,原因很简单:年轻人作为生育的主力,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结婚生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年轻人正面临三个残酷现实

早在之前,有人针对年轻人做过有关于生育的投票活动,也有比较正规的媒体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理由出奇的一致,主要有以下三个:

1. 经济压力过大

首先是房子,我国的房价高得离谱,就算如今的房价正在下跌,它仍然是很高,绝大多数人购房时还是要贷款。

而且,那些工作三四年的年轻人中,能自己买房的终究是少数,很多人都要靠父母帮忙。

面对购房压力和房贷压力,年轻人把结婚生育使劲地往后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其他生活开支,经济在发展,物价也在飞涨,医疗、娱乐、衣食住行,统统都在涨价。

这些支出已经占据年轻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他们哪里还有多少钱养育孩子,就算是生下来,也只不过是跟着自己受苦。

一边是住房压力,一边是其他生活开支,仅仅是这两样就足以压垮年轻人,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结婚也好,生育也罢,只能往后放。

2. 教育竞争过于残酷

政府提倡给孩子减负,家长说要给孩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很理想的状态。

可在实际情况中,当家长看到别人家孩子在上兴趣班、补习班时,自然而然地把减负和快乐童年抛之脑后,然后赶紧给自家孩子报名。

这就是我国的现状,家长为了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只能从小抓起,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孩子的学习和培训上。

年轻人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们心里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现阶段想要的生活。相比于养育孩子,替孩子操心操肺,他们更愿意享受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近些年来,“没时间”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口头语,没时间谈恋爱结婚、没时间生孩子。

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的职场环境中,996、007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对某些行业而言,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以及忙碌的工作时间,使得年轻夫妻们缺乏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时间,他们不得不倚重外部的托幼机构或是家人的帮助。

这样一来,年轻夫妻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如果送到托幼机构会增加经济支出;第二,如果让父母帮忙照顾,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难免会增多。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不利之处,年轻人选择延迟生育计划,待未来经济条件好些、时间更为宽裕时再去生育。

综上所述,经济压力大、教育竞争残酷、时间不足,面对这3个残酷现实,年轻人不得不选择晚婚晚育。

人口是发展的基础,生育问题不是小事,想要鼓励年轻人生育,就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减轻购房压力、减轻教育压力、增加家庭支持、提供更多的生育补贴和福利、完善托幼服务等等。

为了应对人口数量下降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缓解新生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确保人口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