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风海葵滞留东南沿海,成为今年水王的同时,东地中海地区也有一个水王级的风暴活动,它就是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它给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国带来猛烈暴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发表于2012年《风之声》杂志第二十期,作者中气爱

题记:1983年起,地中海上的这种风暴有了独一无二的名字:Medicane,中译名为地中海飓风。它为半热带气旋中的最鲜艳者,和副热带气旋、极地低压等概念等有扯不清的关系。1982-2011年,地中海上共有至少32个地中海飓风诞生,它们在冬半年出现,总与切断低压相生相伴,看似气若游丝,实则风雨强劲,甚至不输一级飓风;加强往往十分迅猛,因此也常被归至“炸弹”气旋之列。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希腊等国曾遭受过这种风暴袭击,陆上实测最低气压为2006年的9月26日的地中海飓风创造,为986百帕,最大持续风力达78kt;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过程,都疑与地中海飓风相关。

地中海飓风并不孤独。像它这样的中尺度半热带气旋也零星分布于中纬度海域,如黄海、日本海、黑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部分 海上斯芬克斯--概述、性质

爱奥尼亚海的奇迹

同为海洋文明的摇篮,爱奥尼亚海的光芒比爱琴海、第勒尼安海甚至亚得里亚海都要黯淡很多。蔚蓝色的海水虽如氧气一般,但似乎要与陆地充分交融后才能供文明呼吸—海岸破碎、岛屿众多的后三者几乎成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文艺复兴的代名词,爱奥尼亚这个词甚至被更多地指代爱琴海沿岸,尽管爱奥尼亚地区和爱奥尼亚海发源于不同的希腊语词汇。

然而,爱奥尼亚海的深沉和宽广是其他海域不能比的,它与中地中海相连,形成地中海内最为开阔、海岸线最为平直的一片海域。热带气旋理论告诉我们,热带气旋要生成或加强,开阔的海域是加分项。爱奥尼亚海颌首默许,在1995年1月中旬用一个漂亮的气旋验证了这条规律的合理性。这个气旋(950116)有明亮眼睛、高耸眼墙、眼区持续近3天,它盘旋于爱奥尼亚海与中地中海,并一头扎进撒哈拉沙漠。

但规律前有个限定词“热带”。没错,热带气旋要生成和加强,开阔的热带海洋才是利好,就算不是热带,要生成海水温度至少26.5度,要加强海水温度至少25度,而此时的爱奥尼亚海只有15度,北方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清晰可见。这种环境甚至不能算可爱的冬日,按道理,横行海面上的只会是形态残缺的温带气旋,就算其中有中尺度暖心风暴,也大都表现为逗点云系。但950116不一样,卫星云图上的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热带气旋,甚至比一些非典型西北太平洋台风都要正宗,外围螺旋云带、眼墙、风眼一样不缺且长久维持,眼墙云顶温度长期维持在225K以下。

这样的风暴出现在冬季的地中海,更大的作用显然不是验证规律,而是打破规律。继941023风暴之后,人们对热带气旋的认识再次被颠覆。与卫星观测史上的任何一次风暴不同,950116的形态之好、风眼之清晰、维持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它进一步做实了“地中海飓风”的概念,并成为其最佳注脚。人类气旋理论的坚实大厦岌岌可危,台风爱好者们甚至怀疑1995年隆冬的地中海是不是梦境。这当然不是梦境,但地中海飓风的出现确实模糊了各类气旋之间的界限,也再次提醒人们: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无知中,对于无限世界的探索,往往呈现出一种盲人摸象般的茫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1月的地中海飓风云图(VIS/IR)

Mediterranean + Hurricane=Medicane

知虽无涯,但毕竟闻道有先后。60年代气象卫星上天以来,人类认识论的半径也超过地球的直径,与气象卫星监测精度的不断提高相伴,新的天气尺度甚至中尺度系统不断被发现。地中海“安全之海”的印象也逐步被打破,因为气象学者们发现它虽然不如大西洋那般暴虐,但在西风带和破碎地形的联手作用下,海域内也会生成影响范围不大的中尺度猛烈风暴,平均每年超过10个,其中不少因其增强之迅速、沿海受灾之猝不及防而被归为“炸弹”气旋(bomb),地中海也成为世界上产生最多炸弹气旋的海域之一;海上船只、沿岸各国所遭受的狂风暴雨都和这些风暴有关。这其中,大部分为锋区内催生的生命史极短暂的锋面或中性气旋,多表现为逗点云系,有时候甚至以一块对流云团表现出来;但也有一类气旋有着完整漂亮的云图形态,甚至有不少还有风眼;这类气旋的源地也与众不同:一般的地中海气旋发源地以阿尔卑斯山背风坡为线集中,而地中海飓风的发源地则偏南,集中在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撒丁岛以南、西西里岛东南海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夏两季地中海气旋(非地中海飓风)的路径分布。左夏右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2011年地中海飓风的路径分布

早就有人试图将这类气旋单列出来,并提出这类气旋的结构应该与热带气旋类似。在研究过1982年1月创造过持续飓风的风暴之后,Ernst和Mason于1983年干脆取地中海(Mediterranean)和飓风(Hurricane)两词的部分字母,生生造出一个新词“Medicane”用于形容这类风暴,从此“地中海飓风”称谓被广泛应用,甚至多见于大学者的论文中。

地中海飓风非飓风

地中海飓风虽然带有飓风二字,但它在任何涉及飓风的分类法中都显得尴尬。无论是Hucshke的气象学词典,还是美国气象学会编写的气象词汇中,飓风所属的热带气旋都应产生在热带洋面上。因此,“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温带气旋(Extratropical Cyclone)”等的种差中,明白无误地限定了这些气旋的生成位置,并以生成位置为气旋分类的重要标准。这种分类法显然失之于简单,已被多次质疑,美国气象学会会刊在1972年即刊登Spiegler的文章,建议将气旋分为斜压气旋、正压气旋、中性气旋。中国台风专家陈联寿也在《西北太平洋台风概论》中确认中性气旋的概念,并将两种分类法糅合,认为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气旋(Subtropical Cyclone)和半热带气旋(Semi-Tropical Cyclone)(即中性气旋)等四种,其中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分别位于分类法两头,且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温带”“热带”等已用于指代气旋的性质而非产地,温带性主要体现为斜压性兼冷心,热带性主要体现为相对正压性兼暖心;生成和活动地域则被弱化,但仍然是区分两种气旋的标志之一。对绝大部分气旋来说,区分它们是热带气旋还是温带气旋,难度并不大。

但总有一些气旋介于两者之间,有相对正压配冷心的,也有暖心配斜压的,还有相对正压、暖心但最大风力不在近地面的等等。这些气旋多产生于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因此50年代起,这些气旋被打包统称为副热带气旋。但60年代之后,英国科学家发现北极圈附近也有这样一些模棱两可的气旋,“副热带气旋”一词显然不能适应新情况,于是他们再发明一词,即极地低压(Polar Low),用以打包统称高纬度的、温带与热带气旋之间的气旋。

不可否认,副热带气旋和极地低压本身即为“杂物箱”一样的打包概念,两个概念之间重合太多,这就有了70年代的气旋分类法再讨论。因这两种气旋实在复杂,可称为千旋千面,对其整合再分类的工作一直没有太明确的结论。但有一种气旋有强烈的共性:脱胎于切断低压之下、中尺度、相对正压、暖心、初始能量来源为斜压能量、主要能量来源为洋面感热和水汽凝结潜热能量、最大风速位于气旋中心附近且在近地面、不少风暴有类似于热带气旋的风眼结构等等。这类气旋被称为半热带气旋。

地中海飓风应属半热带气旋。也正是由于地中海中的半热带气旋极易出现风眼,且多录得持续飓风,Ernst和Mason才会将其冠以“飓风”二字。但它是半热带气旋中极具个性的代表,和生成于高海温海洋上、有着广阔尺度范围的真正热带气旋有天壤之别。可以说,地中海飓风中只有一个语素,它是独一无二的气旋种类,我们应该习惯其在气旋分类表上的傲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中海飓风在气旋分类中的位置

2011年11月,地中海飓风再一次在睁开了眼睛,这一次它选择在西班牙近海的巴里阿利群岛附近出现。它好比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在这片赋予最多人类终极智慧的海域向先哲的子孙们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