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接到龙岩市观鸟协会会长张闽的电话,说在莲台山发现红头咬鹃的巢穴,里面有3粒鸟蛋。由于红头咬鹃的繁殖期一般是在4-7月,8月还在孵卵的情况比较少见,张闽判断可能第一次孵卵产生了意外,所以这次估计是第二次孵卵。

红头咬鹃,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体色艳丽,因其雄鸟的头部红色而得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通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伺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时多在林间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飞行。其繁殖期为每年4—7月,在密林深处选朽树桩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为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也在枯朽的树上自行掘洞营巢,每窝产卵3—4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福建省之前都没有红头咬鹃的繁殖、育雏的观测和记录,而这次红头咬鹃的巢穴位置特殊,位于悬崖挂壁公路旁的腐朽树洞内,可以观测的位置不多而且都很狭窄。为了便于观测跟踪红头咬鹃孵化育雏全过程,龙岩市观鸟协会在巢穴附近搭建了一座伪装拍摄棚,组织人员分批次对其进行观察记录,留下了珍贵的观察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雄红头咬鹃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孵化鸟蛋,雌鸟负责觅食。鸟蛋经过半个月的潜心孵化,于2023年8月24日出壳,其中一粒为白蛋(未受精),不能孵化。刚出生的雏鸟,鸟父母选择捕捉比较小的软体虫子,如蚜虫等来喂食,这种虫子比大的虫子更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雏鸟越长越大,鸟父母也捕捉更大的虫子来喂雏。经过鸟父母半个月的精心喂养,雏鸟已安全离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书:福建省首次记录-红头咬鹃育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见书:福建省首次记录-红头咬鹃育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