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原平市木图村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张林香

文物世界 2005-10-30

2002年4月至6月,为了配合《山西省文物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忻州市文物管理处会同原平市博物馆对原平市田野石刻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中发现位于苏龙口乡木图村的佛教摩崖造像保存完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

摩崖造像位于原平市苏龙口乡木图村(市区东北60公里,原属白石乡)北1000米处,此地北为金山,东西有两山夹峙,中为长2000米、宽50~100米的南北向涧沟,有山泉流淌。摩崖造像即雕刻在东山脚下的一块岩石面上。前为农田基本建设修成的田地,高出河床2米左右。

二、现存窟龛、造像

龛开在山脚一块突出的岩石立面上,岩石面长150厘米,高110厘米,豆绿色石英岩质。岩石前村民用片石垒砌成一宽150厘米、深140厘米、高80厘米的拱形窟。窟前有原平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立置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龛口西向,素面圆拱形,高70厘米,宽52厘米,深9厘米。龛口右侧为开龛题记,因人为破坏,龛口右上方、右下侧及部分题记剥落(图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龛内高浮雕佛教造像一铺五尊,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倚坐佛,高46.5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高圆磨光肉髻,发式不清。长圆脸,眉毛细长弯曲,眼微睁,鼻翼窄,鼻准头较宽厚,脸颊丰满,嘴微闭,颏有线纹一道,双耳长大,颈有三道线纹。宽肩,着袒右袈裟,右手向外曲举过肩,大拇指、食指、中指外张,无名指、小拇指内屈,掌心向外,左手顺抚左膝,倚坐于高平台座上。双膝外张,双足呈“八”字形外张,各踏一朵圆莲,莲茎用阴线刻出,袈裟衣纹同心圆弧状下垂,衣摆于两足间呈三角状下垂(图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尊左侧弟子为一年长者,站立式,高36.5厘米,上身向左欹侧,头略偏向左,似与左侧菩萨耳语。眉骨凸出,右肩高,左肩低,袒上身,锁骨嶙峋起突,双手合十。左肩吊带袈裟上衣角,左右腕臂缠绕袈裟衣角,衣纹由双手处斜向身体两侧下垂,双足顺向主尊。

主尊右侧弟子为一年少者,站立式,高36.5厘米,面相丰圆,头向左偏,做聆听状,颈有三道线纹,着交领袈裟,双手垂交于腹部,右手抚握左手腕部,袈裟衣摆上提绕腕后下垂,跣足正向站立。

主尊左侧胁侍菩萨,站立式,高37.2厘米,高束发髻,波发,额前一周麻花卷辫,耳有缀饰,颈有三道线纹,项戴璎珞圈饰。上身袒裸,小腹微鼓,下身着裙,腰系宽带。右手搭抚于弟子左肩,顺右手腕下垂披巾于大腿前绕一道,左手下垂提披巾,左臂缠绕披巾一匝,披巾顺双腿外侧下垂,裙衣贴身,衣纹横向同心圆下垂,双足侧顺向主尊。

主尊右侧胁侍菩萨,立式,高37.2厘米,高束发髻,波发,额前一周麻花卷辩,微侧面向主尊。戴耳饰、项饰及手镯,颈有三道线纹,上身祖裸,小腹微鼓突,下身着裙,左腿直立,右膝微屈。右手臂下垂,手握披巾一端,左手臂下垂,手握披巾另一端,披巾于膝部绕一道,跣足正面而立。

龛口外右侧题记计4行,足行12字,共计44字,字体楷中带隶,字径长宽5厘米。从右往左读为:口£五年七月十二日比丘僧』道人董云兴在此山林中名」华林寺隐造同像两区」砖浮图一区造十二部经供养」。由于人为破坏,部分铭文随剥落岩石断裂成三截,掉落地面。

三、小 结

1.摩崖造像开龛年代和龛主

根据龛口右侧题记,本竞开凿年号不明,龛主为比丘僧道和董云兴,所处寺名为华林寺,不仅隐造同像两区,而且还有浮图一区,现仅存同像一区。由于农田基本建设,龛前地面现无存寺院建筑遗迹、遗物。根据造像风格可知为唐代遗物。

2.本龛之特点

本龛背靠青山,前临涧溪,符合僧人注重禅修的地理需求。素面圆拱形浅龛口,正壁高浮雕一铺五尊,题材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憨态可掬,未脱稚气,专注听主尊说法。两胁侍菩萨袒上身,双手提披巾过腿前一道,姿态随意生动,面部表情丰富。一铺五尊,各具神态,而又围绕主尊,浑然一体,其造像特点具有明显的唐代中期风格。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文物管理处)栏目主持/赵曙光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