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禹对粟裕非常尊敬,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刻过一块“粟裕门下牛马走”的印章,以表达他对粟裕的仰慕

据戚本禹回忆: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亲自去指导的。毛主席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李银桥告诉我,淮海战役后(实际应该是在淮海战役前,1948年5月)粟裕回中央,主席急急忙忙跑出来接。

江青不懂军事,她对粟裕的敬重,显然来自毛主席的影响。

但是,粟裕却看不上江青。据《粟裕传》记载:1975年,粟裕作为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参加了四届人大,会议期间,江青来到了解放军代表团住地,想对代表们讲话。当时一位干部慑于江青的“威势”,提醒粟裕把代表团的同志们集合起来,请江青给大家讲讲话。但粟裕扭头便和另一个同志说话去了,假装给自己没有听见。

这个干部以为粟裕没有听见,就又大声说了一遍:“粟裕同志们,咱们集合起来,请江青同志作指示吧。”但粟裕依旧在和别人说话,没有搭理江青。江青只好愤愤离开。

1928年4月,粟裕在朱老总的率领下到达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部队会师,组成了著名的红四军,粟裕在红四军28团3连担任连长。从这时起,粟裕就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作战了。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爆发,红22军缩编为64师,粟裕临危受命担任该师师长,64师是红一方面军的直属部队,粟裕直接归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政委毛主席指挥,现存最早的毛主席和粟裕直接对话的电报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1934年7月,粟裕和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此去一别,粟裕和毛主席有17年未能见面。而在这17年里,粟裕不断成长,成了我军中最卓越的几位军事家之一。

粟裕在抗日战争中相继指挥了韦岗伏击战、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官陡门战斗、狸头桥战斗伏击日军。但国民党却在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上确定了“溶共”、“限共”等具体方针。

1940年,粟裕和陈毅一起指挥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蒋介石看来,苏北是介于华北和华中的重要枢纽,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连接点,占据苏北便可以阻止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合。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苏北韩德勤的16万部队对这支不足万人的新四军发起了进攻,结果在粟裕的指挥下,新四军硬是以少敌多,取得了黄桥战役的重大胜利。

韩德勤是参加过徐州会战的国军将领,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他的部队也是所谓的“抗日主力部队”,粟裕凭借这次战役名声大噪。

苏北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就开始筹备皖南事变了。皖南事变后,粟裕又指挥新四军在浙西天目山等地和国军进行了三次反摩擦作战,均以大胜告终。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句话就是在天目山大捷后说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这个预言是正确的。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蓄谋已久的蒋介石向解放区发起全线进攻:傅作义奇袭张家口,刘峙指挥部队将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包围在了宣化店一带,粟裕所在的苏中地区也遭到了国军12万兵力的围攻。

最终,晋察冀各单位从张家口进入山区,中原解放区展开了凶险的中原突围,唯有粟裕在苏中以七战七捷的耀眼战绩站住了脚跟。而且,粟裕是在国民党的“家门口”打的这些胜仗,不仅军事意义重大,更具有不可忽略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