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善于吃猪肉的民族, 能从猪头吃到猪脚、 从猪皮吃到猪肠, 猪肉成为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肉食,是有其悠久的历史背景的。原来,中国人的祖先来自西北部,本来是惯吃牛、羊肉的,迁到黄河流域以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广大的牧场,只能养猪。

猪的活动空间小, 只要一间猪舍, 猪便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地;而且猪吃的东西,差不多全是人类食品中的残余杂物, 所以养猪成了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副业, 中国人便多数惯食猪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记》王制篇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 可见在周朝时,牛肉羊肉的等级已比猪肉高,这是中国人在定居以后, 养牛羊不便, 对祖先吃牛肉羊肉十分怀念的自然结果,也可见在周朝时,猪肉已成了平民化、大众化的肉食品。

猪肉吃了几千年,自然吃出学问来,从如何去毛、如何洗净到如何烹调、如何吃猪肉, 全是学问。

买回一方猪肉来,考究的人家要用子把猪皮上的毛一根根镊干净,有些肉案子卖肉的先用乙炔把猪毛烧干净了, 看起来虽然干净, 可是毛根还在肉皮里,吃下肚依旧不卫生。

以火燎猪毛是个古方法,在《庄子》上已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说虱子躲在猪身上,自以为十分安稳,不知道一旦屠夫杀猪、用火烧猪毛时,一只也别想逃命。 到了南北朝时,在以火烧毛之后,还用热汤把猪身洗揩三遍, 将毛孔中的污垢以稻草用力揉出擦净。这是后魏人贾思勰《齐民要术》里提到的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近屠夫杀猪后,先割其后腿,再用铁条从割口伸入猪腹中遍搅之,而后以口吹气,把猪肚子吹胀后,紧缚割口,不让它泄气,再用热汤洗濯、用卷刀刮毛,把猪皮刮得雪白,这是最卫生的处理法。猪肉有许多种,若依照滋味的好坏排列出来,应该是野猪肉第一,乳猪第二,公猪第三,母猪最末。

古本《笑林广记》卷五上有一则“母猪肉” 说:“有卖母猪肉者,嘱其子讳之,已而买肉者至,子即谓曰:我家并非母猪肉。 其人觉之,不买而去。 父曰:我已吩咐过,如何反先说起? 怒而挞之。 少顷,又一买者至,问曰:此肉皮厚,莫非母猪肉乎? 子曰:如何? 难道这句话也是我先说起的? ”

可见母猪肉皮厚味劣,不受人们的欢迎。煮猪肉时,最怕的是久煮不烂;古籍里有许多煮烂肉的秘方,像元人贾铭《饮食须知》卷八说:“煮硬(猪)肉,入山楂数颗,易烂。 ”

清人《闲居杂录》上也说:“以故竹篱一把同煮,(猪肉)立软。”“煮肉物,着凤仙花子二三粒,即烂。 ”“老猪肉,以水煮熟取出,用冷水浸冷,再煮即烂。 ” 读者也许心想,多煮一会儿,猪肉自然就烂了,顶多费一点柴火瓦斯,这些偏方派不上用场;可是如果有人要你煮只全猪宴客,客人上桌了还煮不烂它,你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上,就有一则限时要厨师煮烂全猪的故事:

先大父(指陈其元之祖父)尝言,嘉庆初年,在四川一驿,遇福文襄郡王行边,州县极供张之盛,以王喜食白片肉,肉需用全猪煮烂,味始佳。 乃设一,投全猪于中煮之。 未及熟而前驱至,传王谕以宿站尚远,一到即饭,以便赶行。 无如肉尚未透,庖人窘甚,忽焉登灶解袴,溺于镬中。

先大父惊询其故,则曰:“忘带皮硝,以此代之。” 比王至,上食,食未毕,忽转呼某县办差人。先大父惊曰: “必觉其臭矣。 ” 既乃知王以一路猪肉,无若此驿之美者,赏办差者宁绸袍褂料一副。

语云“眼不见为净” ,而小便居然有让猪肉速烂的功效,真是不可思议。

煮猪肉时,如果发现肉不新鲜,有臭味时,丢掉当然是最理想 的办法;但如果舍不得丢时,可以丢一把切成寸断的干稻草进锅同煮,那么臭味就全进到草里,猪肉就没有异味了。 这也是《闲居杂录》上记载的妙方。

大家都知道猪肠好吃,可是有腥臭味,只有用盐去洗它,才可 以把臭味去掉,但猪肠除了煮汤外,还可以炒了吃,要把猪肠炒得香脆可口,有个办法,放一些干荸荠末下锅同炒,临起锅时淋些白酒,就自然脆美有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肉好吃,可是吃猪肉时有些事该注意。前引《饮食须知》上说:“猪肉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多食闭血脉、弱筋骨、虚入肌。 酸痛者、金疮者尤宜忌之;久食令人少子伤精、发宿疾。 ” 又说“猪肉……反梅子、乌梅、桔梗、黄连,犯之令人泻痢。 ” 说猪肉不可以和梅子等物同食,如果同食会拉肚子。

同书又说:“服胡黄连食之(指猪肉),令人漏精;服甘草者忌之;同牛肉食,生寸白虫;同兔肉食,损人;同羊肝、同鸡子(蛋)、同鲫鱼及黄豆食,令人滞气;同葵菜食,令人少气;同荞麦面食,患 热风、脱须眉毛发。 ……同苍耳食,动风气;同百花菜、同吴茱萸食,发痔疮;同龟鳖肉、麋鹿驴马肉、虾子食,伤人;多食令人暴肥……” 在大快朵颐之际,吃猪肉的人能不多加小心?

虽说中国人吃猪肉吃了几千年,可是在近年以前,节俭的中国人平日并不常吃猪肉;语云“客来杀鸡” ,“杀猪” 则是件过年时才有的豪举,过年杀的猪俗称做“岁猪” 。

宋人陆放翁的诗里,有“釜粥芬香饷邻父,栏猪丰腯祭家神” 之句,自注:“蜀人豢猪于栏,腊中供祭,谓之‘岁猪’ 。 ” 其实不独四川如此,大江南北所有的农村都是如此;清人顾禄在描写苏州风俗民情的《清嘉录》卷十二说:“乡人豢猪于栏,腊月宰之,卖于居人,充年馔之需,谓之‘冷肉’ 。 或乡人自备以祭山神者,祭毕, 复卖于人,俗名‘祭山猪’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猪是农民岁暮腊冬时的一件大事; 把自家需用的猪留下, 其他的全卖了换钱好采办年货; 自家留用的猪也在年前就杀好, 猪肉可以腌咸肉、灌腊肠、绞碎了作肉馅包饺子,猪腿可留下来烧、炖红烧猪脚,猪头还可留下来在除夕这晚吃“年汤” 。

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中,形容安徽婺源人度岁风俗说:“婺源人于坐年(守岁)之夕,有“吃年汤” 之俗,当夕焚香祀祖后,家人齐集厨房内,各揎拳拿袖,有调粉者、有切 菜者、有刷锅者、有洗碗盏者。 俟一切齐备,共至厅前谈笑片时。 俊至夜分约十一句钟时,将备就之猪头,放入锅中,加汤煮之;煮熟 后,用铁铲捞起,放入他器中,再将所调之粉,搅入猪头汤中,更将肉丁、冬笋丁、香料等,使成糊状,然后盛之以碗盏,合家团聚而食,其味异常鲜美。 又将煮熟之猪头,切成薄片,和年汤同食,亦鲜美可口。 有时以之资送亲友族邻,无不欢迎者。 吃年汤时,愈吃得多愈好,故四碗、五碗亦不嫌其多……”

猪头好吃而难洗,《闲居杂录》上有个秘方说:“洗猪头肥腻,割耳尖蘸皂白沫洗之,自净。 ” 今年除夕您可打算也如法炮制一番,试试“年汤” 的滋味?

汉人在除夕吃年汤,满洲人则在冬至和新年时吃白煮猪肉。冬至祭天不光是帝王岁暮时的大典,清朝时一般旗人也在冬至祭天并兼祭祖,以便消灾祈福。

祭仪是在冬至清晨五更时分举行,地点则在旗人各家的前厅院子里。 除了主人外,也有亲朋好友参与盛会;这全是口头邀请,不下帖子;参加的人也不送礼,只要各自带着餐具来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人在院中地上铺席,席上摆矮桌,没有凳子,来参加祭天的 人都席地而坐。 祭天时除了由家长烧香焚表外,还要由师傅杀一条大猪;杀猪得一刀毙命,并且不许让旁边的人看见刀子。 杀猪师傅在大蓝布围裙外,有一个一尺许的小围裙,屠刀便藏在小围裙里。 上香行礼时,待宰的猪大声号叫着;行礼后,屠师走到被缚的大猪前,用左手的食指中指摸准了猪的气管部位后,右手暗将屠刀取出,方位一刀刺进,猪的号声顿时戛然而止,于是参与祭天的主客纷纷互道“吉祥” ,礼成。

礼成后,大家把猪抬到厨房,刮净猪毛,去内脏,而后整只放进大锅中白煮——不加葱姜五香和盐等佐料,只用白水煮。 煮熟后,客人便取出自备的小刀、筷子和“酱油纸”(用二寸见方的纸片预先浸在盐水或白酱油里,浸透后晒干,一次可泡三四十张带去),临吃时,酱油纸放在盘里,给热腾腾的白猪肉一烫,咸味便出来了;这种白肉也叫“神余” 。

冬至祭天时,参加祭奠的人吃白猪肉,猪肠、猪尿则扔到庭 院前的“祖宗” 顶上的刁斗里,届时自有鸟来啄食。 参加祭奠的客人多半是本家嫡亲姑表,都在冬至前一天就来了,到半夜时参加祭天祭祖之典;有的挚友近邻则到开吃时才来分享白煮肉。

民初人柴小梵《梵天庐丛录》卷三十六里,也有一则“吃白肉” 说:“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臣下拜受,礼至重也。 乃满洲皆尚此俗,每至夏历元旦家宴时,先陈白肉一簋,其子姓卑幼各以一脔进于尊长,尊长食, 其下依次偏食,以多为贵。 吃白肉毕,而后进各肴馔,俗称一岁之中健康与否,皆于元旦吃白肉时卜之,食多则常保安全,否则不然,年老者更于此验之。 亲友入门贺岁,各问长老元旦吃肉若干, 其老者即食肉不多,主人亦饰辞以对,亲友则深致贺辞焉。 又满俗有婚丧事宴客,无鸡鸭鱼鲜等品,四碟八,为脔为、为为羹,纯系豕肉,别无兼味,酒始巡,必先进白肉一器,其崇尚之如此……” 看来满洲人对猪肉是别有所好,并且引入祭仪中,视为“圣肉”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人吃白肉之俗, 当然与他们祖先在关外时物质生活简陋、缺乏佐料有关,但吃白肉后来也影响了北平的汉人;于是在北平就出现了“白肉馆” ,供大家在平时解馋;清人魏元旷《都门琐记》说:“(北平)西单牌楼有白肉馆,专卖白肉,日须一桌进御……” 而北平人吃酸菜火锅,里头更少不了白片肉。

猪与婚俗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贵州,未婚的青年男女都忌食猪蹄,因为他们相信吃了猪蹄髈,就要叉住媒人的脚,于是就没有媒人进门替他们撮合婚事了。

在广东,则在婚礼后,新妇回门时,男方家要送一只烧猪给女方家,以为馈礼。 有钱人家甚而送数十头、数百头烧猪到女方之家,但所馈之猪,不得稍有缺损,如果不送猪、或猪耳被剪掉了,表示新妇初夜未曾落红、婚前失贞,这对女方是件大损颜面之事,常因而发生退婚、新娘自杀之事。

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麻蛋烧猪” 说:“……粤俗最重烧猪,娶妇得完璧,则婿家以此馈女氏,大族有用至百十头者,盖夸富也;如不致送(表示新妇不贞),则媒氏随押妆区,背 负其女而归矣。 ”

近人刘万章《广州的旧婚俗》一文也说:“烧猪在广州差不多是普遍名词,女子的贞与否,全有没有烧猪吃,没有烧猪的,还要 打起官司来,是一件很难过的事。” 如果新娘果然失贞,也有的媒婆自有办法,刘万章说:“还有一种婆子,用一种药给女子吃,届时自会出血,叫做‘装猪笼’ 。 ” 这可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