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三月,在清军的追击下,李自成率军转战至湖北襄阳。此时,驻守武昌的南明将领是左良玉,他没有派兵抗击大顺军主力,而是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领数十万部众顺江而下,向都城南京进军。那么,作为南明主要将领的左良玉为何向南明发兵,挑起这场内战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心怀不满
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消息传到南京,围绕着新皇帝的人选,前明的官员们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凤阳总督马士英勾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并得到了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人支持,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即弘光帝。之后,马士英独揽大权,晋封了四位总兵的爵位。
这件事引起了左良玉的不满!在南明的各位将领中,左良玉的实力最强,他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次在武昌检阅士兵时,“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兵力远超其他四镇。另外,左良玉的官职、爵位也比其他四人要高。可是由于左良玉没有拥立之功,虽然他得到的封赏要少于四镇的总兵。

二、心向东林
马士兵与阉党颇有渊源,在担任内阁大学士后,大肆启用阉党成员,引起了朝中东林党的不满,双方的矛盾十分尖锐。左良玉虽然是武将,但与东林党颇有渊源。崇祯年间,左良玉多次得到侯恂的推荐,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侯恂正是东林党人。另外,左良玉还是东林骨干左光斗的门人,“又其同宗”。
众所周知,马士英、阮大铖对东林党人十分仇视,他们十分担心东林党人会依靠左良玉,所以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为了防止左良玉东下,他们沿江修筑防线。左良玉闻讯后叹息道:“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与此同时,左良玉派到朝中的御史黄澍,与马士英发生了激烈地冲突,黄澍甚至在朝堂上当众指责马士英。

三、形势所迫
至此,左良玉与马士英的矛盾彻底激化!与此同时,左良玉的周围的情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清军入关后,对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行围追堵截。李自成再度失去了根据地,被迫进行流动作战。此时的大顺军已经来到了襄阳境内,而西边的四川是张献忠的大西军,南方虽然没有什么较大的势力集团,但相比而言,不如江南富庶。
此时,弘光朝廷不断爆发政治丑闻,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特别是“太子案”,让整个政局动荡不安。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左良玉认为只有东下,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同时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于是他在三月二十三日,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以讨伐马士英为名,乘船顺江东下。然而到了四月初四,左良玉病死于九江,他的残部后来全部降清。
参考资料:1.《明史》;2.《南明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