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连庆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5年的卫士,还曾在叶剑英元帅身边当了很多年的卫士长。退休之后,大家原本以为他要在城市安度晚年。那没想到,退休只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回到家乡,他做出一个让大家非常震惊的举动: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实现自己几十年的愿望。改变家乡面貌,甘愿做起了一名“牛司令”。

图|毛主席和李连庆
01 李连庆是如何成为毛主席警卫员?
李连庆是广东省高要市禄布镇荷路村人,出生于的1932年5月,父母世代务农,家境贫寒。
由于他的家乡经常匪乱丛生,所以当地习武风气比较盛行。当然,李连庆也没有例外。很小的时候,李连庆便拜村里的拳师为师。
在师父的带领下,加上李连庆天资聪颖。很快,他便习得一身武艺。他身手敏捷,武功过人,人送外号“过树龙”。(“过树龙”属于南方树林里的一种毒蛇,虽性情温和但动如闪电。)
长大一些,李连庆成了村里比较有名的拳师,一个人便可以和好几个大汉过招。
虽有一身武艺,但李连庆更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很小的时候,李连庆便从家乡父老乡亲的口中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如何厉害。小小的李连庆心里,便埋下了当兵的种子。

图|李连庆照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农民从此可以当家做主,李连庆的心中也充满了无限希望。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为此,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要决定,众多爱国青年纷纷加入志愿军,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连庆也是其中一位。
在国家的积极号召下,李连庆光荣地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李连庆从小没有父亲,还是家里的独生子。按照当地的习俗,一般不让背井离乡。这次报名参军,他是偷偷报名的。因此,他参军的消息传到家乡,乡亲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但母亲得知儿子的决定后,没有说什么,只能默默含着泪与李连成道别。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部队更是塑造一个人的大熔炉。
李连庆进部队前,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侦察兵,在战场上可以大显身手。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到部队,他先是被分配到炊事班工作,主要负责种菜、养猪、当炊事员。

图|抗美援朝
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他没有抱怨。而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战场上的形势比较危机。在千钧一发之际,李连庆与敌人英勇战斗,阵地成功守住了。
正是在这次战斗中,领导得知他武艺高强,对他非常赏识,便调他去了警卫连。就这样,李连庆从一名小小的炊事兵成为一名战斗人员。
在战场上,李连庆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朝鲜战争结束后,李连庆跟随部队回到了广东肇庆军分区服役。没几年,肇庆军分区和韶关军分区合并,李连庆便跟随部队来到韶关军分区。
1957年,在李连庆参军第六年,按原本计划他即将要退役,却迎来了新的工作机会。

图|中央警卫团的战士
这一年,中央警卫团来到广东军区,要选拔两个能力出众的将士到中央。在100多人当中,李连庆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中央警卫团中的其中一员。
来中央警卫团工作,已经是非常光荣了。李连庆没想到的是,组织给他分配的岗位竟然是给毛泽东当警卫。
多年之后,李连成回忆起自己和毛主席在一起难忘岁月,不禁感慨道:“当初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为主席服务的警卫员,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李连庆心中,毛主席是奉若神明的一种存在。自己居然能在主席身边当警卫,更何况自己还是一个农村娃,这个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啊。
当天晚上,他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恨不得和全世界分享这个喜讯。
身为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要过文化、语言、游泳这一关。

图|毛主席和警卫在一起游泳
李连庆祖上世代都是农民,出身没有问题,身体素质更是不在话下。但因为他没有上过学,文化知识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
但李连庆格斗水平出色,领导破例将他录取。但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尽快补习文化知识。原来,警卫团的战士们经常会和中央领导接触,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李连庆欣然接受,跟着领导兴冲冲来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
毛主席最喜欢的运动莫过于游泳,水性过人的他常常会在水中思考。身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全程都要跟随,水性更要强于常人。为了练好游泳,李连庆吃了早饭就开始下水,一直在水里待到中午才离开。
在他休息的空余时间,李连成补习了大量文化知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他就掌握了大部分的汉字,熟练记下领导的讲话。

图|李连庆和叶剑英元帅
李连庆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普通话说得不好。为了让他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警卫员还特地请老师对他进行专门指导。
1961年,李连庆刚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候,他心中既激动又紧张。高兴的是能为主席服务,但更怕自己因为不懂事出了什么岔子。
李连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主席便和他亲切地打招呼,并让他坐下。整个谈话,毛主席的语气平和幽默。很快,他的紧张感便消除了。
此后,他整整15年的时间都跟随和保卫毛主席,毛主席还亲切地称呼他“小广东”。李连成十几年如一日,用心保护着毛主席的安全。
02 李连庆退休后,为何决定回乡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原本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为了保密,他只能和家乡人声称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炊事兵,还因此长时间被家乡人嘲笑和看不起。

图|毛主席和工作人员
多年后,李连庆回忆:
毛主席的警卫员不能写日记,不能和亲朋好友,甚至不能和自己父母透露自己是做什么工作,也没法管家里的事情。我自幼丧父,1974年母亲去世,也没办法回家奔丧,只能托老家的亲戚安葬母亲。我的两个女儿出生之时,也不在妻子身边。
1967年,李连庆在毛主席安排下回到家乡。名义上是回去探亲,实际上回乡做调查,聆听群众的需求。
回到家乡荷路村后,李连成没有受到乡亲们的接待和欢迎。大家以为李连庆在外当兵17年都没什么长进,甚至还嘲讽他,把他当成是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在父老乡亲面前,李连庆甚至有些抬不起头来,他也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他心中一直认为:只要能顺利完成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保护好毛主席,这些外面的声音根本不值一提。
回到家中,李连庆跪在母亲身边,含着眼泪说道:“阿妈,这么多年您受委屈了。”

图|李连庆照片
母亲摸着李连庆的脸庞,没有说什么。在她心中,儿子是为祖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即便是他在部队的地位不高,都是自己心中的骄傲。
看着满面愁容的母亲,李连成想告诉她自己如今已经有出息了,还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但始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回乡这段时间,李连庆没有忘记毛主席的嘱托。他走遍了整个的村庄,挨家挨户询问了他们的如今生活的如何,还用笔一字一句写在本子上。
也是在这时,李连庆知道了家乡贫穷又落后的真实现状,开始萌生了改变家乡的念头,但由于工作原因,他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伤中。得知主席去世的消息,李连庆不由得泪如雨下,主席的离去感到悲伤不已。

图|群众悼念毛主席逝世
李连庆默默送完主席这一程,便准备让退休回家。没想到,他和组织递交退伍申请后,没有得到批准。
组织交给他另外一个重要任务:给同样是广东人的叶剑英元帅当警卫。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李连庆秉持服从组织命令、绝对忠诚的品质。因此,他收到组织新的任命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叶剑英元帅身边工作。
从1976年到1986年叶剑英去世,李连庆整整保卫了他十年。
叶剑英元帅去世后,李连庆的年纪也不允许他继续从事警卫工作,中央将其调到总政广州联络局工作。
直到1997年,65岁的李连成终于从岗位上退休。这时,他已经是大校军衔,退休之后应当享受副军级的待遇。

图|李连庆照片 图|李连庆照片
就这样,李连成带着家人回到北京,过上了退休的生活。大家原以为,他可以安安心心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
但李连成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即便是退休了,他还为祖国和人民继续发光发热。
2008年的新春佳节,李连成小时候的玩伴陈明日来到北京探亲。得知老乡来北京,他赶紧请来家中作客叙旧。
说到家乡如今的状况时,陈明日透露家乡依旧落后贫穷。尽管党中央已经落实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由于家乡自然环境差、地处山区,乡亲们还过得贫穷的生活。李连庆听后,心中五味杂陈,75岁的他竟然忍不住掉了眼泪。
随后,他便作出了一个让家人非常震惊的决定:拿出自己的130万积蓄,回到家乡搞建设。

图|李连庆家乡荷路村近照
春节过后,李连庆的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只为实现30多年没有实现的愿望。
03 李连庆回乡,帮村民成功致富
回到家乡后,李连成看到昔日的家乡如今依旧是破烂不堪,遍地是垃圾,道路崎岖不平、污水横流、宗祠破败,心里更加难受了。
李连成和村干部们一起在家乡四处走访,和群众四处征求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建议。为了尽快扭转家乡村庄的落后面貌,李连庆将自己带的130多万全部用于家乡的建设上。
在李连庆的带动和支持下,他先从修缮祠堂入手。自古以来,祠堂便是乡亲们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

图|图左为李连庆
于是,他带着村民,亲自来到镇上花钱雇了十几名工人,重新将村里的祠堂翻修一遍。在修建祠堂的几个月中,他始终和工人吃住在一起,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接着,他又带着乡亲们改建了“达道书屋”,旧祠堂面前的荒地成为一座美丽的祠堂;村里废弃的用地改建成300多平米的生态小公园和篮球场……
为了改善家乡的卫生环境,他还帮助村里建造了2个垃圾站和2公里的排污渠。
由于村里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每年仅有3000元的集体收入,改造农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些工程基本上都是李连庆自掏腰包。
但村里的改造项目所需的花销,李连庆手里的130万远远不够,甚至还欠下了10万的工程款。

图|李连庆照片
为了还清这些债务,李连庆不得不四处筹钱,找到山东烟台的战友借了5万,又和西江对岸的亲戚借了5万,才成功还清。
在李连庆的努力下,荷路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民风民纪也有了很大改善,还被评选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卫生村。
不久,各地记者纷纷采访了李连庆这位“幕后功臣”,但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还是“为人民服务”。
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后,李连庆将目光投向增加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上来。
他在村镇干部的支持下,将土地调整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功解决了“有田无人耕”、“有人无天耕”的问题,为村集体增加了20多亩机动地,平均每年为集体增加了16000多的收入。
此外,李连庆四处扶贫济困,参加公益事业。回乡后的几年里,他先后拿出十几万,扶持帮助村里有困难的群众、党员和弱势群体。

图|李连庆照片
2014年,当地中学即将举办校庆,李连庆硬是从自己差不多的退休工资拿出3000多元捐给革命老区杨柳中学。
尽管家乡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乡亲们的整体收入还很低。为了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李连庆决定创业致富。
2010年,李连庆和孙子何丙泉向银行贷款100多万,在西江南岸的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和人合办了一座养牛场。
后来,他又和人合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由李连庆担任董事长,外孙何丙泉担任总经理。从此,李连庆便有了“牛倌”和“牛司令”的外号。
为了办好这座养牛场,李连成直接住在这里。他生活非常简朴,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

图|李连庆正在喂牛
在养牛场中,李连庆凡事亲力亲为。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养牛场,晚上最后一个从离开,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女儿第一次来养牛场探望父亲,见他住的地方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小床,地上摆着各种杂物,眼泪止不住掉下来。
和他住处格格不入的,是他公司的办公室,看起来十分井井有条。只见办公室正面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彩色毛泽东画像。
旁边有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是李连庆和毛主席、叶剑英元帅的合影等等。其中最显眼的,是毛泽东和李连庆的合影,拍摄于1967年的湖北武汉。
养牛场的门口,挂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旁边的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李连庆成立星耀畜牧公司后,成功为村里剩下的十多名劳动力安排了工作。此外,他还做了一项特殊法规定:牛场雇佣的工人必须是来自附近的家庭。

图|李连庆在放牛
他这么规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成功脱贫致富。
短短几年时间内,这座牛场便给当地居民每年带来了高达30万的收入。与此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秸秆。
很快,牛场规模越来越大,养牛数量多达300多头,占地面积达300多亩。
创办养牛场的回收周期很长,李连成公司起初收益很少,周围人都表示不理解。但李连庆总是说:“毛主席常常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受他的影响下,我常常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身为一名老党员,我现在尚有一丝精力,理当应该报效祖国来。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村民逐渐富起来后,李连庆依然保持着革命年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将自己努力省下的每一分钱,捐给了更需要的人。
尽管李连庆已经退伍多年,8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着当兵时的习惯。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要做100多个俯卧撑、练五分钟的双节棍和长棍。此外,他每天早上都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图|李连庆近照
随着媒体对李连庆的报道增多,乡亲们才知道李连庆并不是炊事员。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名老农居然是毛主席和叶剑英的警卫员。
想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愧疚不已,都上门道歉。但李连庆丝毫没有责怪,只是笑笑说:“没关系,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这次回乡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只是为了在自己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多做一些事。”
对于外来的质疑声和赞扬,李连庆这么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
千帆过尽,李连庆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在这个时代尤为可贵,仅此撰文致敬!
本文由洞鉴五千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