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彭德怀将军,杨尚昆这么回忆:

彭德怀将军是一位真正高尚的人,建国后他身居高位,念念不忘自己曾经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1959年到1974年生命终结的最后几十年,他经受了巨大的肉体和精神方面的痛苦,但他依旧是坚强的,也是折而不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彭德怀与杨尚昆旧居卧室一角

01 时隔几十年,杨尚昆对第一次见彭德怀的情形历历在目

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为彭德怀平反昭雪,还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而杨尚昆也成功恢复了名誉,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尽管他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杨尚昆对老战友的思念之情没有丝毫减弱。

1979年,杨尚昆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我所知道的彭老总》,回忆了他与彭德怀之间相交相知的种种往事,还记述了他们一起结下的战斗友情。

1998年,正值彭德怀诞辰100周年,杨尚昆又写了一篇名为《追念彭大将军》的文章,以此寄托自己哀思,慰藉彭德怀的在天之灵,更希望将来的后人能学习和发扬他的优秀品质和作风。

尽管彭德怀已经离开多年,但杨尚昆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

1933年6月,杨尚昆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年底又去主力红军第三军团任政治委员。几十年后,杨尚昆第一次见到彭德怀的情形依旧是是历历在目。

当时,彭德怀是赫赫有名的军团长,但他的装束就和普通的战士一样。军装和军帽都已经很旧,甚至还褪了颜色,裤子上还打着补丁。但看起来却打扮整齐,表现出了一种军人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起: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博古、王明、康生、项英、刘少奇、陈云、周恩来

当天,杨尚昆刚来到军团指挥部,彭德怀便赶紧迎上来握着杨尚昆的手,操着一口湖南口音说道:“你终于来了,我非常高兴,今后我们就齐心协力一起干吧。”

杨尚昆说道:“我年纪比你大一些,但是文化程度很低,参加革命的时间也比较晚。希望我们今后能互相帮助,遇到事情多商量商量。”

彭德怀和杨尚昆两人的出身和经历截然不同,彭德怀甚至要比杨尚昆要大9岁。一个是从小便担任过牧童和堤工的贫苦农民,一个是出生名门望族的川东人士。

一位是久经沙场、出身行伍的战将,一位是留学苏联却缺乏实践经验的留学生他们之间没有偏见,没有私心,都有着对革命的一片赤胆忠心,可谓是长短互补,刚柔相济。

对此,杨尚昆说:

“我和彭老经常会在一起促膝长谈,两人之间丝毫没有芥蒂。”

杨尚昆刚来到中央苏区没多久,便正好赶上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广昌战役。由于李德和一些左倾冒险主义者领导人亲自前来督战,便强迫三军团和敌人拼消耗和打团地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广昌战役

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红军的损失比较惨重。

当天,杨尚昆刚刚从阵地上下来。突然,敌机便俯冲下来并投了一枚炸弹。彭德怀听到敌人俯冲的声音,便赶紧将杨尚昆推到坑道里。

很快,炸弹便在坑道口爆炸了。幸亏彭德怀眼疾手快,否则杨尚昆生死未卜了。

面对如此巨大伤亡,彭德怀心如刀绞。他不顾有心人的阻挠,赶紧下令让部队从火线撤下,转移部队保存实力。

在军团指挥所中,彭德怀愤怒的说道:“五次战争以来,我们还没有打过一次好仗,这可是司令部指挥的错误。”

彭德怀越说越激动,指着李德的鼻子说道:

“关于这场战斗,三军团要是完全听了你的话。将兵队都堆积在广昌,那就全完了。红军已经奋战了七八年,才成功打下这个根据地,也不容易,但在你们的指挥下,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你们至今还不认账,真的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尚昆

事后,彭德怀对杨尚昆说:“我今天将从前穿着的一套旧军装带到包里去了,准备和他们一起到瑞金,到时候开除党籍或者杀头,我都无所谓。”

对于这件事,彭德怀给杨尚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一生正气凛然,敢于和错误的路线作斗争,让杨尚昆记忆深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接连受挫,最终不得不从根据地撤离,踏上生死未卜的长征之路。

长征过程中,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属于毛泽东的一只铁拳头。在攻占娄山关、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两进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的战斗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02 杨尚昆与彭德怀智斗张国焘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成功会师。就在这时,张国泰要想趁着党中央暂时面临困难之际,将党中央最高领导权夺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国焘旧照

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时,张国焘便想要试图拉拢,还想尽办法挑破他和毛泽东的关系。

张国焘说道:“自打从江西出发以来,你们在部队打仗好很辛苦,损失很严重。这样,我给你们三个师,统统听你的指挥。”

当天,彭德怀当面驳斥了张国焘的胡言乱语,并且还果断拒绝了他抛来的橄榄枝。

这天晚上,彭德怀将此事告诉杨尚昆并说道:“张国焘这个东西,把我彭德怀看成是什么人了,把我当成军阀了。我要是想当军阀,就不当红军了,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杨尚昆和张国焘早就认识。早在莫斯科读书期间,张国焘就是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所以杨尚昆便认识他。

回到上海之后,张国焘担任团委书记,杨尚昆担任宣传部长。在杨尚昆的心目中,张国焘很容易摆出自己的老资格。

见到杨尚昆,张国焘先是打了个哈哈,接着说道:“老杨啊,你可是个人才,可如今就要投笔从戎,扛枪杆子了,真是辛苦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兵团会师后合影。右一邓小平,右二徐海东,右三陈光,右四聂荣臻,右六杨尚昆,右七罗瑞卿

两人碰面时,张国焘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杨尚昆也意识到,如果涉及到关于战略方针的问题,张国焘肯定会急得跳起来,最后不欢而散。还不如找其他话题,说东道西,随便应付一下。

尽管彭德怀和杨尚昆使用的方式不相同,但是在关于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他们的立场和旗帜是鲜明的。

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中央决定调任杨尚昆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因此,彭德怀和杨尚昆这两位在患难中结交的朋友,不得不再次分别。

就在左路军和右路军分别过草地之际,张国焘竟然违背了中央决定北上的决定,执意要将红军带到西康地区。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决定暂时北上。叶剑英时任前敌司令部参谋长,当他得知这一消息,便将这个消息悄悄通知了杨尚昆。

就在这天晚上,月色昏暗,星光朦胧。按照约定的时间,杨尚昆来到了约定的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尚昆与家人合照

和叶剑英会合之后,他们赶紧去追赶已经出发了的红一方面军。他们一路匆匆赶路,从黑夜走到了黎明,终于成功赶上了部队。

黎明之际,杨尚昆看到毛泽东和彭德怀正在朝着自己招手,心中不由得不热。毛泽东激动地说:“你们终于出来了,我和彭德怀正在为你们担心呢。”

看见杨尚昆安然无恙,彭德怀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紧紧地握着杨尚昆的手。

没多久,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作出了将单独北上的7000多名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陕甘支队的决定。毛泽东担任政委,彭德怀担任司令员,杨尚昆则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这是红一方面军规模最小的一段时期,也是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急先锋,成功担负着实现中央战略方针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尚昆与妻子李伯钊

1936年秋天,杨尚昆和彭德怀在甘肃省的一个小镇街头走着。突然,彭德怀从兜里拿出一块银元,这是他之前从中央根据地中带出来的伙食经费,别人早已经花完了,但他还一直珍藏着。

经过一年的时间,这块银元早已经被汗渍毁掉了原来的光泽。彭德怀激动地说道:“为了庆祝我们的胜利,我再次请你们吃一顿吧!”

就这样,两人美美吃了一顿牛羊肉。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后,中央将杨尚昆调到中央北方局,先后曾担任过书记、副书记的职务。

从1938年11月,北方局便在晋东南太行山区驻扎着。从此,杨尚昆便和彭德怀、朱德率领的八路军总部一同领导华北敌后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对抗。

两年过后,杨尚昆奉命调回延安,名义上兼任北方局书记的职务,实际上却代理着全部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起分别是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是西北战场的前线总指挥,专门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杨尚昆是中央后方委员副书记、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副书记。专门负责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疏散工作和保卫中央首长安全。

两人一个在后方,一个在前方,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巨大功勋。

03 相识到诀别

1947年6月,杨尚昆奉毛泽东之命给彭德怀送行,当了一回高级通讯员。他们一共带着11个人,骑马走了5天来到陕北定边城内的前方司令部,成功见到了彭德怀。

两位老战友再度相逢,显得非常高兴。杨尚昆将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彭德怀,彭德怀看完这封信后问道:“你知道是什么事吗?”

彭德怀说道:“主席的意思是把西北的军事交给我,包括地方工作、联防军和后勤工作都归老总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与杨尚昆

杨尚昆说道:“毛主席要去苏联见斯大林,这大概就是临行前的托付啊。”

彭德怀说道:“这就是一个萧何,一个韩信嘛。”

汉高祖刘邦用人有分工,经营后方的任务交给萧何,指挥作战则交给韩信。而彭德怀觉得,毛泽东用人也像刘邦那样知人善任。

不久,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北野战兵团的名义正式组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担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这时,杨尚昆才意识到当初毛泽东为何让他给彭德怀送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酝酿新的战略和部署。西北野战军的部队原本是贺龙率领的,但彭德怀没有直接指挥的经验。

就像这样调动指挥关系,在旧军队中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处理得很好。多年之后,毛泽东对彭德怀和贺龙说道:“你们前后方团结合作的得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彭德怀与毛泽东

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杨尚昆对彭德怀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他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对此,杨尚昆满怀深情地说道:“有些人总是将彭老总看成是一介武夫,这种认识其实是肤浅的,更是一种误解。”

在杨尚昆看来,彭德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彭德怀从小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年少时便萌生了为穷苦人家寻找出路的强烈愿望。

因此,杨尚昆常想:正是彭德怀这种对革命的求索,才铸就了他这种脚踏实地又胸襟广阔,勇于改正错误又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

1959年,彭德怀闲居在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党中央制定杨尚昆和彭德怀每个月联络。因此,杨尚昆得以有机会在吴家花园出入,前去探望这个身在逆境中的老友。

彭德怀是一个闲不住的,每次杨尚昆去探望他,彭德怀不是在走门串户,就是在发动社员群众,不然就是在家里学习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彭德怀旧照

彭德怀马上和附近的群众打成一片,时常会帮助他们劳动,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电影。当他得知群众有困难,总是尽自己所能热心帮助。

到如今,挂甲屯的人民群众还深深地牵挂着他。为此,彭德怀和杨尚昆说道:“共产党员是不能计较得失的。只要国家能兴旺,人民能幸福,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彭德怀赋闲在家,毛泽东表示:希望彭老总将来能爱惜身体,将来还要出来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

说到这件事情时候,彭德怀激动地说:“请你帮转告主席,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期望,争取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在这段时间内,彭德怀学习非常勤奋,先后阅读了很多关于马列主义的原著,还阅读了很多关于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一些书籍。看书的时候,彭德怀非常仔细,不时在书本上圈圈点点,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起分别是赖祖烈、李涛、杨尚昆、许光达、贾拓夫、朱德、彭德怀等人

一次,他拿给杨尚昆去看,感慨道:“从前没有机会学习,总是生活在枪林弹雨当中。如今也有了机会,理当应该抓紧。”

1966年前夕,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将彭德怀派到外地,担任西南三线副总指挥。

杨尚昆向彭德怀转达了让他出来工作的意见,还传来了毛泽东请他到家中吃饭的邀请,彭德怀心中非常激动,自己终于有机会出来工作了。

过了几天,彭德怀来到杨尚昆家中辞行。他们在一起回忆了很多以前的往事,互相依依不舍。尽管彭德怀是一位铁骨铮铮、身经百战的硬汉,也动了真感情,不由地热泪盈眶。

杨尚昆再三叮嘱,希望他回到北京的时候两人再见面。没想到的是,这次谈话竟然是两人最后的诀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彭德怀旧照

04 听到彭德怀去世消息,杨尚昆泪流满面

没多久,中央决定免去杨尚昆中央办公厅的职务,到基层工作几年。突然间被免职,杨尚昆心中很是纳闷。

三天后,杨尚昆成功移交完工作,便和毛泽东上书,请求再次谈话。但是在残酷的政治风暴中,彭德怀和杨尚昆都离开了北京。

1966年7月3日,杨尚昆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也再也没有听到彭德怀的消息。

直到1978年,杨尚昆从山西回到北京后,四处和其他战友和老同志打听彭德怀以及其他人的消息。也是这时候,杨尚昆才知道彭德怀已经于1974年去世。

杨尚昆不由地泪流满面,不禁痛心疾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尚昆照片

1979年,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工作人员和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在整理档案中,发现了他亲笔写的一封申述信和多份简历和材料。

彭德怀一生高风亮节、从童工成为元帅,立下了巨大的丰功伟绩,受尽了巨大的磨难和波折。这些材料非常珍贵,也成为他一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记录。

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这些材料,彭德怀传编写组继续和浦安修将其整理编辑成一本书,名为《彭德怀自述》,希望能够公开出版。但有的人对其内容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便判定只能在内部发行。

为了慎重起见,就要对这本《彭德怀自述》的历史真实性进行非常严肃论证,因此这本书就要交给曾经和彭德怀一起共事的老干部和老将军进行审阅,其中大自然也有杨尚昆。

杨尚昆是对彭德怀了解较多的人,当他接到整本沉甸甸的《彭德怀自述》时,感觉自己必然责无旁贷,一定要认真仔细审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尚昆照片

当时,杨尚昆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但也是尽量抽出时间阅读这本书。

当时的杨尚昆已经年过七旬,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点,但还要抽出两个小时时间阅读《彭德怀自述》。

杨尚昆仔细读了几遍这本书,越发感慨无穷,思绪万千,感到彭德怀仿佛就在自己眼前,从未离开。

对此,杨尚昆表示:“《彭德怀自述》中的很多事情我都亲身经历过,关于他年少时期的生活和在湘军中的经历,他也和我说了很多。我也相信,这本书出版之后,也会引发大家的广泛关注。”

无可置疑,《彭德怀自述》的成功出版,也是杨尚昆对彭德怀最好的礼物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