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次,记者问到自己对外公和外婆的情感时,孔继宁满怀深情地说道:“我永远怀念他们。”而孔继宁的外公和外婆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巾帼女英雄贺子珍。

图|孔继宁照片
01 李敏儿子出生,毛泽东亲自取名
1962年10月,中南海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与丈夫孔令华的孩子出生了。
从此,毛泽东添了一个外孙。这天,他显得非常高兴,还幽默地对旁人说道:“他的出生,可是让70岁的我官升一级啊!”
外孙出生不久,毛泽东便赶到医院探望。李敏看到父亲和公公到了,忙说:“孩子的爷爷和外公都来了,赶紧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由于孔继宁出生的时间和苏联“十月革命”俄历纪念日仅仅相差两天,外公毛泽东和爷爷孔从洲便共同给他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继宁”。
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希望他能够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期望他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传承革命先辈和毛家精神,为中国的发展和富强贡献自己力量。

图|李敏、孔令华婚礼的合影照
尚在襁褓里的孔继宁此时才刚刚出生,浑然不觉家中的喜悦,但母亲李敏却对父亲的喜悦感受很深。
尽管毛泽东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他总会趁自己工作疲惫的时候去看看自己的小外孙,总会亲一亲、抱一抱、逗一逗孩子。孔继宁长得虎头虎脑,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不哭也不闹,笑起来非常可爱。
毛泽东平时就喜欢孩子,和普通老人一样有隔代亲,所以尤其喜欢和外孙一起玩耍,还找来了婴儿的玩具和用品。
革命年代毛泽东很少能陪伴子女,每次给孩子买了玩具,孩子们却不在身边。等到他们回到自己身边,也已经长大成人,用不着了。如今自己喜得外孙,这些玩具终于派上用场了。
等到收拾好玩具后,毛泽东便拿着自己找到的拨浪鼓逗外孙。看着父亲手里拿的玩具颇有年代感,李敏不禁好奇问道:“爸,你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些玩具,我怎么没有见过?”
毛泽东说:“这是我当初给你准备的,还是我亲手制作的。只不过你不是很喜欢,我就一直没有拿出来。”

图|从左至右李敏、毛主席、孔令华
长大后,孔继宁读到母亲李敏写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说道:“如今读到这些文字,了解到外公对自己的喜爱,心中感到非常温馨。”
对于长外孙的喜爱,毛泽东毫不掩饰,逢人便夸道:“你看这个小家伙看起来虎头虎脑的,真是精神,和我颇有几分相像。”
随着孔继宁慢慢长大,李敏夫妇从中南海搬出来后,毛泽东和外孙的接触便少了。在孔继宁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他对外公是比较陌生的。
就在孔继宁还未满一周岁,大约六个月的时候,他便来到外婆贺子珍身边。当时,贺子珍独自在上海居住,生活非常孤寂。外孙的到来,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
对于孔继宁来说,外公是神圣又伟大的。但外婆和自己最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他整个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外婆身边长大的。

图|李敏、贺子珍、孔东梅(从左到右)
贺子珍对这个外孙疼爱。很巧的是,她家里有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和孔继宁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于是,贺子珍便经常让工作人员也把自己的孩子带来说:“让这个孩子和我们家的宁宁称一称,看看哪个重。”
称完体重后,如果贺子珍发现外孙的孩子体重比别的孩子轻,便格外担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便好好让他吃饭,添营养,直到下次称体重时超过那个孩子才放心。
02 孔继宁回忆外公去世:我们在悲痛中度过
等到孔继宁长大一些,发现外婆的身体不好。于是,孔继宁便渐渐变得懂事起来,尽量不让外婆为自己操心。
小小的孔继宁还会逗外婆开心。每次他只要看到外婆眉头紧皱,便想尽办法逗外婆开心。

图|外婆贺子珍抱着年幼的孔继宁
一次,孔继宁看着外婆闷闷不乐的样子,便突发奇想,心生一计。他找来外婆从苏联带回来的一件衣服穿在身上。找不到领带,并找了一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系在脖子上当领带。
原来,他这是要扮演西哈努克亲王,还有模有样地在外婆身边走来走去。猛然间,贺子珍看见外孙滑稽样子,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一次,贺子珍去洗澡,小小年纪的孔继宁看到外婆背上有几处深浅不一的凹坑,便疑惑地问道:“外婆,你身上的这些坑是什么啊?”
贺子珍只是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敌人飞机扔下来的炮弹炸出来的。”
事后,孔继宁才知道外婆是为了掩护自己的战友,才不小心被炮弹炸伤。原本,孔继宁就听别人称外婆“双枪老太婆。”对于这个称呼,他一直都很好奇。看到外婆身上的伤口,他才知道所言不虚。

图|孔继宁与外婆、母亲在一起
此时,外婆在孔继宁心中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平日里对自己呵护备至的外婆,也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贺子珍还告诉孔继宁:“自己其实很少会练枪法,也很少会摸枪。”
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孔继宁总是缠着父母带自己去见外公,但他们总是不同意。当然,李敏很想见父亲,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也很难见上父亲一面。
于是,孔继宁只能和父母打赌:“等我哪一天带上红领巾,你们一定要带我去中南海看外公。”
终于,在孔继宁读一年级的时候,孔继宁实现了当初和父母的赌约,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这天他回到家,激动地说道:“爸爸妈妈,我戴上红领巾了,这下应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

图|孔继宁父母李敏、孔令华
这次,父母终于实现了他们的诺言,带着他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南海。但到了外公家,毛泽东正在开会,最后由周总理陪他们吃了一顿饭。
等到稍微长大一些,孔继宁终于有机会亲自见到外公。这时候,毛泽东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记忆力也在逐渐衰退。但对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一点小事都记得格外清楚。
看到孔继宁已经长这么大了,毛泽东笑着说道:“原来虎头虎脑的孔继宁已经长大了,现在是一个小老虎喽!”
听外公这么说,孔继宁激动地说道:“我听外公的话,将来要成为一只大老虎!”
毛泽东笑着点头说:“好啊,我们宁宁将来可要好好学习,长得更加强壮,为国家多作贡献。”
此后,孔继宁见到外公的机会很少。要见毛泽东一面,李敏还要写请示和报告。但每年外公生日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要来中南海欢聚一堂,很是热闹。

图|毛泽东一家人欢聚一堂
对于外公毛泽东对自己的影响,孔继宁曾这么说:“在毛家孙子辈当中,我是年纪最大的,也是唯一和外公有亲身接触的人。尽管接触并不多,但他的熏陶和教诲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
1976年,毛泽东弥留之际,李敏来到病榻前见了父亲最后一面。但由于走得比较匆忙,李敏没来得及带上儿子。因此,孔继宁便错过了与外公见面的最后一次机会。
毛泽东去世当天,孔继宁正在学校跑操。突然,学校的老师突然把他叫出去,告知家里人接他回家的消息。孔继宁迷迷糊糊回到家后,才得知了外公毛泽东去世的消息。
对于这段回忆,孔继宁记忆深刻,他回忆:“那天我们一家人几乎都是在悲痛当中度过的,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03 孔继宁现在生活如何?
孔继宁的家庭都是军人出身,外公和外婆都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爷爷也是一名军人,建国后担任炮兵副司令,爸爸妈妈又是国防科工委干部。

图|孔继宁和父母
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孔继宁便希望能成为一名解放军仁人志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长大一些,孔继宁来到军队参军,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退伍后,他进入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孔继宁先后派到英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担任武官助理。
1997年,由于母亲李敏身边无人照顾,他才转业回到北京。回京后,孔继宁逐渐开始在媒体上亮相,但出现的频率不高,为人也很低调。
很小的时候,毛泽东便告诉孔继宁:“你们将来不能靠自己的家庭背景过日子。”于是,孔继宁的妹妹从小都不告诉旁人自己的身份,也不说自己的外公是谁。

图|毛泽东晚年照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孔继宁总是谦虚说道:“我们只是普通的人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老百姓。”
此外,孔继宁还担任了一项特殊的职务,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正因如此,他开始对毛泽东思想开始了更为深入和透彻地研究。
随着时光的流逝,孔继宁逐渐对外公毛泽东的理解更加深刻,尤其是关于他的晚年。对此,孔继宁曾说:“外公最为悲哀的一点,就是他戎马一生,处处为国家和人民苦心思虑,但自己却很少能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合理休息,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
孔继宁还感慨道:“外公晚年的生活如果再丰富一些,能够了解社会上的更多情况,也许会和其他人一样享受真正的晚年生活。”
由于孔继宁的身份特殊,如今的他成为公众人物,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对此,他坦言道:“毛泽东外孙的身份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负担。于我而言,这也是一个动力,让我增加了一份不能给外公抹黑的责任感。”

图|孔继宁与母亲李敏(中)妻子沈蓉(右)在一起
如今,孔继宁也成家立业。在工作期间,她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沈蓉,过上了幸福而又平凡的生活。
曾有人询问: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大家各不相同。对于这些外界的声音,你怎么看?
对此,孔继宁说:“现在很多人变得浮躁,喜欢人云亦云。对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吃到五个馒头时觉得饱了,不能把功劳全归功于第五个馒头上,难道第一个馒头没有用吗?”
孔继宁接着还说:“客观负责地说,以外公毛泽东为首的第一批革命者,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完成了属于他们自己使命。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他们完成了,我们后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很多东西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只有真正读透历史才能真正去评价。”
04 贺子珍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孔继宁发现一份特殊档案
2010年底,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了纪录片《贺子珍》。尽管只有四集,但全片感人而厚重,生动再现了这位女英雄传奇而又波折的一生。

图|毛泽东与贺子珍
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专门来到贺子珍曾来过的莫斯科,查阅了众多档案资料,踏访了原址、询访了当事人,生动再现了贺子珍在苏联十年的经历和状况。
一手操办并成功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幕后人,便是孔继宁。
2003年,孔继宁的妹妹孔冬梅担任《毛泽东和他的亲属》主持人,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这件事给孔继宁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于是,孔继宁便决定给外婆拍摄这部纪录片。
关于贺子珍,孔继宁曾经告诉记者:“外婆身上残留的弹片究竟有多少,自己都说不清楚。直到75岁病逝时,进行遗体火化时才成功把弹片从身体中彻底分离,整整有十几枚!”
对此,孔继宁说:“外婆一生金戈铁马,没有荣获任何勋章,她身上残留的这些弹片就是她最好的勋章。”

图|孔继宁近照
因此,在贺子珍诞辰100周年之际,孔继宁便准备为外婆做一些事,准备为外婆拍摄一部纪录片。但就在开始筹备时,他们才发现,贺子珍留下的图片资料和档案史料屈指可数,甚至连影像资料都没有。
此外,长征抵达陕北后不久。为了养伤,贺子珍来到苏联长达十年,而后才回到中国。在这十年时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孔继宁变得沉重起来。如果弄不清外婆这十年的经历,这部纪录片一定会大打折扣。
就在这时,毛家的后人,毛泽民的孙子曹耘山给孔继宁带来一个好消息。原来,他为了搞清外公在苏联的一些经历,专门去了一趟莫斯科。
这时,苏联的许多档案已经解密。因此,曹耘山得以在苏联档案馆查到很多中国共产党人的资料。既然可以查到毛泽民的资料,那贺子珍的资料必然还会留下。

图|毛泽民外孙曹耘山
得到这一消息,孔继宁便于2006年夏天率领摄制组踏上飞往莫斯科的旅程。经历了一番周折后,他们终于开启了寻访贺子珍在苏联十年足迹的征程。
柳克斯宾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高尔基大街10号,曾经是共产国际用来接待的公寓。凡是曾经来到这里的中国共产党,比如我们熟知的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人都曾来过这里。因此,这里也是贺子珍抵达莫斯科的第一站。
站在这里,孔继宁看着街头车水马龙,努力想象着外婆在这里的情景。贺子珍来到苏联,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当然,60年前的苏联和陕北的窑洞相比,也有着云泥之别。
后来,孔继宁才得知。为了保密,贺子珍到苏联后化名为“文云”住进了这个宾馆,也用的是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这样伴随着她度过了十年时间。
紧接着,孔继宁来到俄罗斯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在俄方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孔继宁用了很短的时间便找到了有关贺子珍的档案资料。

图|贺子珍档案资料
经过了一番努力地搜寻,他们发现其中一本编号为495—225g71的卷宗里,发现了两页用中文书写的简历,填表人便是贺子珍的化名“文云”。
这份简历是贺子珍于1938年11月在苏联填写的,经任弼时修改审定提交共产国际。这份表格字迹工整,很有可能是贺子珍人生中最为正式的一份简历,也是贺子珍现存唯一一份珍贵的文字档案。
05 孔继宁感叹:我永远怀念外公外婆
这份档案创建于1938年,在孔继宁和摄制组来这里的六十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人前来查阅,尘封在历史的云烟中。
这份档案一共长达33页,除了贺子珍的相关个人履历和相关证明资料,还有她的一封亲笔信。更让孔继宁惊喜的是,档案中还有一张外婆生前的照片。照片上的贺子珍,看起来面容清瘦,但看起来十分刚毅和坚强。

图|贺子珍照片
翻看着这些档案资料,孔继宁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这些历史记录是多么珍贵啊,外婆生前的形象一次次从他脑海中浮现。
孔继宁了解到,贺子珍在1938年到1940年,一直在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开设的党校学习生活。后来,这所学校便迁到了莫斯科市郊外的库奇诺
于是,孔继宁一行人便乘坐莫斯科城际列车来到库奇诺寻找党校的遗址。经过一番努力后,他们找到了林利。
他回忆道:“贺子珍在学校很热情,课堂上我经常会和她发生争论。她性格比较急躁。但经过这么一争论,好像什么事情都过去了。”
同在苏联学习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依透露,贺子珍这时候还怀孕了。带着这个疑问,孔继宁查找了一份档案,在医院开的一份证明上,清楚记载了贺子珍抵达苏联四个月后,在谢奇诺娃医院生下了一个男婴。

图|贺子珍在苏联
但这个孩子没多久便病逝了,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失去孩子了。
两年的学习结束后,贺子珍继续留在苏联。没多久,毛泽东让女儿娇娇乘飞机抵达苏联。孔继宁可以想象,母亲的到来对外婆很重要。
但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不久苏联爆发卫国战争。贺子珍和娇娇便于1941年来到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
在这里,孔继宁找到贺子珍于1943年寄给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的一封信,信中写了当时贺子珍病重,希望组织能给予照顾。
后来,贺子珍为了抢救女儿,私自使用了取暖木材,遭到医院方面的批评。于是,孔继宁在伊万诺市郊找到这家医院。但由于没有得到医院方面的允许,孔继宁也无法得知外婆在医院的这段经历。

图|孔继宁照片
就这样,这部纪录片没有讲述贺子珍住院后的生活。但孔继宁只了解到,外婆晚年始终不愿意提及这段经历,只是淡淡地说:“比长征还要苦。”
对于外婆和外公之间感情,孔继宁和记者这么说:“外公生前曾经说自己只在三种情况下掉泪,第一是听到老百姓的哭声,第二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通讯员牺牲,第三是在长征期间,外公差点失去外婆时。”
孔继宁和工作人员这趟俄罗斯之旅,让这部纪录片得以成功出世,人们也对这位红军女将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一次,记者问到自己对外公和外婆的情感时,孔继宁满怀深情地说道:“我永远怀念他们。”
尽管贺子珍和毛泽东都已经离开我们,但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和世人,指引着我们未来的方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