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胡乔木,邓小平曾这么说:对于“乔木同志是我们中央第一支笔杆子,过去他起草了很多中央的重要文件。尽管毛主席批评过他,但也对他非常重用。当时,有几个人联合反对他,主席依旧对他重用。”
说到胡乔木的缺点,邓小平说:“他这个人也有缺点,有软弱的一方面,也有些固执,书生气十足,但和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是不同的。”

图|邓小平和胡乔木在一起
01 胡乔木在邓小平的帮助下重返政治舞台
1975年,63岁胡乔木忽然变得活跃起来。同年6月,胡乔木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蛰居九年的胡乔木重返政治舞台,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突然间,胡乔木为何突然复出呢?这与邓小平的复出有着密切关系。
1973年,邓小平在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支持下重返政治舞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同年1月,周恩来下发了《关于国务院各副总理分工问题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表示:在周恩来病重疗养期间,邓小平代理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这份报告很快获得毛泽东的批准。从此,邓小平便从实际上主持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

图|年轻时的胡乔木和夫人谷羽
同年1月6日,邓小平特意约胡乔木谈话。交谈中,邓小平说道:“我想要找像你这样的原班人马,担任国务院顾问。这些人就像从前钓鱼台的班子一样,写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文章。”
谈话中,邓小平还提及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苏联的社会性质、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邓小平强调:这些问题是国内外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九评之后,很少有这样能系统解决回答问题的文章了。如今的文章只能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没有论证。
所以,如今的邓小平迫切需要胡乔木的这个“党内一支笔”帮助他。
胡乔木原名叫胡鼎新,于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盐本庄。他的父亲胡启东年轻时是中国秀才,曾经跟随孙中山参加和领导了辛亥革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因此便给儿子取名胡鼎新。
在父亲的影响下,胡乔木小小年纪便才华出众,能文善诗。很小的时候,他便继承了父亲潜心读书的好习惯,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

图|胡乔木年轻时的照片
1924年,胡乔木考入了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进入高中后,胡乔木便展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文学天赋和才华。高三那年,他还写了一篇《近代文艺观测》和《别辞》,展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
1930年,胡乔木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在这所中国最为出色的学府中,胡乔木一方面如饥似渴地读书,一方面有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
很快,胡乔木与校友桥化和和曾迪先等人参加了“左联”。同年12月,他又参加了共青团组织,还担任了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
随后,胡乔木还担任了共青团北京市西郊区委书记,还主编了革命刊物《北方青年》。从此,胡乔木便正式走上了一条非常坚定的革命道路。
1931年9月,胡乔木只在清华大学读了一年书,已经是北京团市委委员兼专职宣传部长。不久,胡乔木因参加革命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的名字还被列在北平市公安局的黑名单上。

图|1945年8月,胡乔木陪同毛主席、周副主席到重庆谈判(右一为胡乔木)
无奈之下,胡乔木便只身离开学校。1932年3月,胡乔木离开北平,回到家乡秘密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在这年夏天,胡乔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党宣传工作,并创办了争取自由和民主进步文艺期刊《海霞》。
从事革命的胡乔木并没有放弃学业,在和朱自清求助重返清华校园无果后,他来到浙江大学外文系学习。但由于胡乔木从事革命活动,很快便被开除了。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胡乔木离开校园后,先后与社联《盟报》上发表了《评红军是不可消灭》、《敌乎、友乎》等文章。
很快,胡乔木的才华便引发了延安高层的关注。1937年5月,胡乔木收到冯雪峰通知他从上海离开,奔赴延安的消息。
同年7月,胡乔木顺利抵达延安。来延安的第一件事,他便将自己使用了20多年的胡鼎新改名为“乔木”。

图|毛泽东与胡乔木
在延安,胡乔木很快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1941年2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决定要加强中央秘书处时,毛泽东点名让胡乔木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并担任自己的秘书。
02 邓小平复出后,胡乔木来到他身边工作
对于还不满29岁的胡乔木来说,每天能和毛泽东一起工作,是他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人生转折,这次来邓小平身边工作,也是又一次重大的机遇和转折。
邓小平复出后,在全国进行了一些列整顿,其中包括整顿理论、整顿思想。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邓小平先后点将,点到了胡乔木身上。
邓小平还对胡乔木嘱咐:“我们要写文章,一定要多找一些人,多带一些人,最好组织一个写作班子。”
1975年6月8日,邓小平又一次找胡乔木谈话,并说:“不要叫顾问了,我们打算成立一个政治研究室,你和邓力群一起工作。”
原本,中央也成立过政治研究室,但当时的邓小平还只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不能将政治研究室设立在中共中央便将其下到国务院。

图|胡乔木照片
此时,邓小平是国务院副总理,并且还主持国务院工作,便将政治研究室设在国务院。
这个研究室不叫“政策研究室”,而是叫“政治研究室”,人们简称为“国政室”,实际上也是邓小平写作、理论、工作班子。
邓小平还和胡乔木强调: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一共承担三项任务:写文章,管学部、编《毛选》。学文章便是撰写重要的理论文章;编辑《毛选》便是编辑《毛泽东选集》。
至于管学部,便是管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原本这是由教育部来代管,但由于教育部整顿的任务过于繁重,邓小平便让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代管学部。
此外,邓小平还提议学部应该创办一个刊物,也由国务院政务研究室来筹办,创建自己的舆论阵地,从思想理论上支持和指导整顿。

图|胡乔木和家人在一起
就这样,胡乔木便成为国务院政务研究室的负责人,并让胡绳、吴冷西、李鑫、于光远、熊复、邓力群等几位大才子组成领导班子。
从此,胡乔木彻底结束了闲居生活,成为了一个大忙人。根据他的日记记载:他光是到邓小平这里,就先后去了25次之多。
经过毛泽东批准,胡乔木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整理工作。这项任命对于胡乔木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命,说明毛泽东依旧是对他重用的。
对于这项工作,邓小平嘱咐:“《毛选》的稿子,文字上由你一个人负责,你定稿之后,由我交给毛主席审查。”
对于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邓小平非常欣赏,希望能够尽快整理发表。因此,他便将这个任务交给胡乔木,希望他能尽快整理发表。

图|左起分别是杨尚昆,胡乔木,郭沫若,邓小平,毛泽东
接着,邓小平便开始对中国科学院进行整顿,派胡耀邦前往学院负责党组工作兼任副院长。胡耀邦刚一上任,便花了20多天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后改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完成了初稿。
8月26日,邓小平约见胡乔木,希望让胡乔木帮助修稿。于是,尘封九年的“这支笔”,读了不少书,终于开始重操旧业了。
在《汇报提纲》中,胡乔木还加上了“对于理论研究不应该随意进行贬低、指责甚至侮辱”、“不搞技术,政治就无所谓挂帅”等重要的话。
9月21日,胡乔木顺利完成修稿,并将题目改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接着,胡耀邦、胡乔木、王光伟等人又反复修改。

图|邓小平照片
03 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胡乔木写了一封检讨信
就在起草《汇报提纲》的同时,邓小平又指示国家计委主持起草《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这一重要文件,邓小平依旧将修改工作的任务交给胡乔木。
在修改这两份文件的同时,胡乔木深感必须有宣传阵地才行。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经毛泽东同意,一份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名义筹办的刊物《思想战线》获批通过了。
很快,《思想战线》创刊号上便正式批准发表了名为《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理论总纲》)。
这篇文章重点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实现安定团结为好”“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三项指示作为总纲,将发展生产、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幸的是,《思想战线》还未来得及问世,便直接流产了。

图|《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
不久,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三落”,胡乔木也受到很大冲击。在严重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做了一些违心的事情。但总体来说,他没有被压垮,也经受住了考验。
1976年10月6日的这场“十月革命”,逆转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胡乔木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77年3月1日,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会下设办公室,既是党中央起草文件的工作部门,也是编委会的办事机构。
吴冷西、胡绳、李鑫、熊复等人都是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乔木却被排除在外,这让他感到很委屈。
不久,国务院政工组通知政研室的相关领导,说中央决定将政研室撤销,工作人员也要重新分配工作,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做好善后工作。

图|邓力群和家人
对于这种局面,胡乔木感到非常担忧,好几次对邓力群说道:“小平同志对此艺重新对理论队伍进行重新组织,如今好不容易将研究室搞起来了,现在却要一分为二了。”
邓力群认为:想当初胡乔木受到很多压力,现在对他也是不公的。他认为过去胡乔木为毛主席做了很多工作,在1975年的整顿中也做了不少工作。在这方面的才干,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此外,邓力群也同意邓小平的意见,认为政研室不应该轻易解散。于是,他便一方面和王震、陈云等人说了胡乔木的情况,赢得了他们的谅解。另一方面,邓力群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尽量将政研室撤销的时间往后拖延。
很快,陈云把胡乔木请到自己家中进行离开一次谈话,其中既有批评也有鼓励夸赞。王震专门也来到也将一个元帅家中反应了情况,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图|陈云和邓小平
许多老同志余秋里、陈锡联、李先念、胡耀邦、罗瑞卿知道情况后,都对此表示理解。当然,博得这些人的理解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看邓小平的态度。
1977年5月下旬,邓小平让邓力群和王震来自己家里一趟。当时,邓小平要再次出山,准备将所有被免去职务的所有中央领导重新复职,一切都已经明朗化。
王震是一个敢作敢当,遇事非常精明能干的人。他认为邓小平如今出来工作,一定要有一个笔杆子,便建议胡乔木给邓小平写一封信,让他给小平同志认个错,由他们转交给邓小平、
5月24日,王震和邓力群来到邓小平家中,就当时面对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征求两人的意见。期间,他们还谈到了关于胡乔木的问题。
王震对邓小平说道:“胡乔木写了一封自我批评的信,特地让我们转交给你。他说自己犯了错误,很对不起你。”

图|开国上将王震
邓小平只是摆摆手说:“这没有什么,这件事我不介意。”
此外,邓小平还特地交代:“让乔木不要写自我批评或者写信了。让乔木同志放下包袱,不要对这件事有什么负担。”
对于胡乔木,邓小平还作了肯定的评价:“乔木同志是我们中央第一支笔杆子,过去他起草了很多中央的重要文件。尽管毛主席批评过他,但又对他非常重用。当时,有几个人联合反对他,主席还是坚持重用他。”
说到胡乔木的缺点,邓小平说到:“他这个人也有缺点,有软弱的一方面,也有些固执,书生气十足,但和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是不同的。”
邓小平还说:“总而言之,我们还要对胡乔木重用。至于做什么工作,具体要怎么用,还要和一些同志商量和交换意见。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议,反正用的人还是会用的。”

图|邓小平、胡耀邦、陈云
04 在邓小平的帮助下,胡乔木达到政治最高峰
邓小平知人善任、豁达大度,对胡乔木进行充分的肯定和全面分析,也对他宽容和理解,让胡乔木再一次从困境中走出来。
从此,胡乔木再次成为邓小平的助手,为邓小平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正式更名为“国务院研究室”,由胡乔木、于光远、邓力群三人主持工作。
不久,胡乔木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得到邓小平的重用后,胡乔木便成为他身边的笔杆子。原来,胡乔木为毛泽东起草文件。如今,他开始为邓小平起草文件了。
从1977年2月,胡乔木正式起草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纠正“左”的观念,为经济领域方面拨乱反正起到了很大作用。

图|邓小平照片
与此同时,胡乔木忙着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讲话稿定稿做准备。由于胡乔木对邓小平的思想脉络非常了解,便在讲话稿中写许多“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等。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胡乔木概括了邓小平在1975年和1977年以来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一些列论述,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以社会科学技术事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方针。
此外,胡乔木还奉命修改了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起草了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而这篇祝词也成为中国工会的指导方针。
胡乔木正式复出,是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时,胡乔木还不是中共中央委员,只能以列席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于11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历时36天,为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准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图|依次为:汪东兴,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
这次会议成功拨乱反正,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因此,邓小平认为这次会议召开,一定要让胡乔木参加。
胡乔木仅仅身为一名列席者,参与的程度还是相当有限的。正式出席者,最起码也是中央候补委员。但是在“十一大”上,胡乔木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要想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名单,必须要等到“十二大”。
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破例将胡乔木增选为中共中央委员,等到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对于这个增补手续予以追认。
于是,胡乔木便为这次会议起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从此载入历史的史册。而这次会议结束后,胡乔木又担任中央秘书长兼毛泽东著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80年,在邓小平和胡耀邦的主持下,胡乔木又耗费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真正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

图|胡乔木照片
在完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工作后,胡乔木又开始为中共即将召开的“十二大”起草文件。
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完成了追认增补胡乔木为十一届中共委员的手续,并正式当选为中央委员的手续,将胡乔木推向了人生的政治最巅峰。这一年,他已经整整70岁了。
邓小平与胡乔木互相倚重,互相成就,为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