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自我管理,以控制血糖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从而可能导致其有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心理痛苦。有调查显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发生率为18%~45%,18个月的发生率为38%~48%,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国际糖尿病联盟和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均强调,医护人员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研究多关注焦虑抑郁,心理痛苦被忽视,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患者中只有237%的患者得到健康团队的治疗,间接反映了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认识尚不理想。

糖尿病的治疗并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发症的威胁、复杂而繁琐的自我管理成为生活中的慢性压力源,可引发患者不良的心理应答,如担忧、挫败、愤怒、负罪、沮丧、否认、害怕、孤独等。

1995年,Polonsky等认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情绪反应:面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无尽繁复的行为要求,由于挫败可能会产生不堪重负的感觉;面对严重长期的并发症和预期缩短的寿命,由于害怕可能会产生过度担忧;面对糖尿病生活方式复杂的调整,可能会产生被疾病击败的感觉。2008年,Fisher等认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是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的疾病管理、疾病支持、情感负担、治疗途径等忧虑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009年,Pouwer认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包含以下5个方面:担心未来发生并发症、担忧糖尿病饮食治疗、负罪感和/或自责感(例如肥胖、不良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否认患糖尿病的事实、社交活动痛苦不适。

2013年,Stankovic等认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负性情绪反应:糖尿病的诊断,并发症的潜在威胁,自我管理的行为要求(监测血糖,坚持饮食和规律活动等),接受治疗以及社会支持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年轻患者更易产生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原因可能是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年轻化,年轻糖尿病人群不断增长,这些患者正处于事业期,糖尿病的治疗要求较多,因工作需要可能无法很好地执行治疗计划,从而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年轻人较老年人预期寿命长、合并疾病少,导致其应对疾病的耐受力较差。因此,年轻患者可能更易产生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