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7日是全国科普日,由心理健康与脑科学江苏社科普及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市栖霞区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栖霞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承办的主题为“我们为什么会手机成瘾?”的亲子科普体验活动在南京市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举行,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脑科学”抖音号进行同步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成人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有所加深,因此,在充分享用智能手机给人类带来的信息资源和生活便利的同时,过度沉迷和依赖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忽视。

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人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晓成瘾行为的大脑工作机制,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特举办了本次公益科普讲座。本次科普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殷飞老师和赵琬老师带领亲子进行脑模型的操作与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认识大脑的结构,赵琬老师通过脑模型的拼装体验与专业讲解,让广大家长和孩子了解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各区域的基本功能,重点了解让我们产生愉快情绪的大脑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客观认识了大脑结构后,赵琬老师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视频与案例呈现了网络成瘾的危害,讲解了“奖赏回路”的生理心理科学机制,通过与毒品成瘾的比较,分析了游戏和短视频等电子产品让人成瘾的大脑工作机制,通过微型讲座增进家长和孩子们对自控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赵琬老师进行了科学机制的讲解后,殷飞老师引导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分享。

一位妈妈说:“通过刚才赵老师的科学普及,第一次意识到了手机成瘾的巨大危害,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初一的一位同学分享:“做作业时不能同时使用手机。即使要用手机解决问题,也要在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否则就会依赖上手机。”

殷飞老师对家长和同学们的分享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通过“家庭手机管理亲子公约”引导亲子形成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制定共同进步的家庭生活、娱乐与学习的计划,从而避免了手机使用失控,造成电子产品成瘾的严重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普体验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家长、孩子都积极与老师互动,线上平台的直播也大受好评,收获点赞量七千余次。

科普活动后,家长们普遍认为,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手机成瘾行为的大脑工作机制,也共同形成了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公约,知道了接下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为学生,意识到学习时不能完全依赖手机,要先有自己的思考,再针对性地使用手机搜集相关资料,并且也需要严格遵守与家长约定的使用手机时长,亲子间互相监督,彼此信任。

作为家长,意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同时,自己也需要防止手机成瘾,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平等的家庭氛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家长们可以通过关注线上平台的知识分享及积极参与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孩子一起探索心理健康与脑科学的世界,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从科学的角度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赵琬老师说,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通过参与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充分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有效厘清了接下来科研工作的攻关方向,推动形成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双翼”齐飞局面。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通讯员/倪睿 章怡雯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