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既要感情为先,又要讲究方法。
很多父母并不明白,以为直白相告才是为儿女好。
其实,很多话并不能坦白,不但增加孩子们的心理负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对待生活的态度。
尤其是以下这3件事,打死都不能和子女说,否则后悔莫及。

1.对自己人生的不满
人老了,回顾一生,往往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这种情绪也许会无意中传递给子女。
然而,对于子女来说,他们并不想看到父母逐渐失去自信、消沉下去。
对于孩子们来讲,父母对自己人生的悔恨并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而是为人子女做的不够,才让父母的后半生叫苦连连。
他们会痛苦、会懊悔、会崩溃。
其实,人活了一辈子,什么都应该看淡了,看开了,人生不过一场经历,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尝遍,便是成功而璀璨的一生。
我们实在不必在老年时时刻反省,而要放轻松,好好享受闲适的晚年时光。
实在要念叨过去的事情,也慎重选择言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让已成事实的过往破坏了如今的美好。
人们在老年时往往会面临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身体的衰老、记忆力的衰退、社交圈的缩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内心更加脆弱无助。
然而,不管何种年龄,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眼前的生活,保持活力和热情。
这样做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子女,都会更有益处。
2.对婚姻生活的怨恨
家庭是人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
没有人一生与爱人没产生过矛盾和摩擦,毕竟观念与阅历的差异,让人与人的想法和意见千差万别。
对于老年人来说,少年夫妻成为了老来伴,暮年有伴侣在侧已是天大的福泽。
然而,很多人老去,却时常想起过去的诸多纷争,延伸到对婚姻的怨恨。

有时候,老人将这些埋怨的情绪带给孩子们,会让他们无所适从,毕竟父与母都是他们的至亲,即便是有了对错明显的结果,子女仍不能指责任何一人。
这会给儿女们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在以后只剩一人的时候,孩子们在悲痛之中,心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要么憎恨在世的至亲,要么便是无法面对他,导致与他的疏离。
因此,老年人在与子女相处时,最好对老伴抱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不去纠结过去的争执和不满,而是给彼此相对宽松的环境,好好度过晚年。
家庭应当是一个可以容纳不同声音的地方,而我们应当在家庭中找到爱的共识和心的和谐。
而要实现这一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付出努力,这当然也包括长辈的宽厚。
因此,老年人最好能够以包容和宽容的姿态,做好儿女的榜样,让家成为温暖的地方。
毕竟,家应该是抵抗风雨的港湾,而不是另一处抗争的战场。
3.对子女理想的阻挠
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却不一定能把握他们人生的方向。
他们从前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出人头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可能只是普通人,也许曾经懒惰,也许时不待我,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挣扎,依然为了梦想而奋斗着。
这时候,作为父母,即便看不到前路的方向,也不能随随便便将放弃之辞脱口而出。
因为,没有人的杀伤力比父母的更加残酷和严重。
有人说,人很奇怪,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支持你的梦想,你都会觉得信心爆棚,充满力量。
而作为父母,要做源源不断给孩子输送力量的人,而不是瞻前顾后的阻碍者。
梦想一定要有,不然活着变成了行尸走肉。
当自己有一天离去,因为有梦想的支撑和自己曾经的支持,也会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就算留给他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比亲手斩断了他们的未来要高明得多。

人老了,要将很多话忘记,不要什么事都放在心上。
那些就像是缚住了自己的枷锁,也困住了儿女的心。
时间宝贵,应当全心投入到彼此的爱护与珍视当中,免去世俗间繁冗的期待与沉重,尽情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刻,才是不枉此生、不负你我。
作者简介:七月曲——且盼共鸣。
平台简介:
顾一宸,青年作家,专注于情感治愈和励志分享,写暖床故事,泼酸辣鸡汤。
著有《如果觉得委屈就成为你想要的光》《我与你的惊喜是刚刚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没有回报,拼过才是人生》《写作变现:新媒体爆款高效进阶》等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