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民族感情”入罪入罚

近期,一项涉及言论和服饰的法律修订草案引发广泛争议,这项修订被视为潜在的冒犯民族感情入罪入罚措施。该修订草案激起了社会舆论的热烈讨论,各界对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发表了不同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订草案的内容

修订草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4条,新增了两款内容,规定了在公共场所穿着或佩戴可能被视为“有损中华民族精神”或“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或标志,以及制作、传播、宣扬、散布类似物品或言论的行为将被处以拘留和罚款,这引发了各界的担忧。

概念模糊引发担忧

首先,法律中所提到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感情”这两个概念在现有法理和司法程序上存在模糊性,存在未被明确规定和确认的情况。这给了执法者过大的裁量权,担心可能导致滥用权力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执法者的裁量权和滥用担忧

修订草案中未提供相应的约束机制,这引发了担忧,担心一些执法者可能会根据个人偏好和上级指示随意执法,导致行政权力的选择性执行,从而为腐败行为创造新的机会。

法律外延过于广泛

修订草案的外延过于宽泛,可能会导致限制年轻人在公园、街区和景点穿着异域服装的行为,甚至刺激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蔓延。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件,如苏州和服事件和大妈对COSPLAY小姑娘的咒骂,已经成为参考,引发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担忧。

权衡民族感情与个人自由

一些学者认为,冒犯民族感情的行为受到法律制裁无可厚非,但是立法者不应过分严苛,应审时度势多考量人民的权益,确保不过度限制个人自由。模糊的法律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被执法者主观意志所曲解,也是一大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论

冒犯民族感情是否应入罪入罚依然难以界定,会让年轻人追求的自由和社会稳定产生矛盾。而执法人员在法律修订时,需要审慎考虑社会各界的担忧和建议。全国人大对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将继续进行,期待相关机构能够充分重视公众的声音,确保法律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时刻提醒我们,法律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同时平衡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