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坐公交车因故没让座被骂,高铁上制止大声喧哗被打……
当今智能互联网时代,一些负面新闻在网上被“热炒”。

这些“热炒”操作使公众将新闻反映的个别现象扩大至整个社会,进而产生对社会失望的负面心理,甚至出现道德焦虑。
比如,有人看过一些负面的报道之后,就忍不住嚷嚷,一个这样的社会,怎能凝聚起抵抗外侮的血性!
那么,对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经典的案例展开分析。
有多少人纠结“扶不扶”?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这个社会问题始于2006年南京发生的一起所谓“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事件。
在这起事件中,救人者与被救老人各执一词。
据救人者彭宇回忆:当时他驱车办事,把车停在某公交站附近后下车,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他赶紧上前扶起老人。

搀扶着老人在路旁花坛坐下,他见老人摔得不轻,便主动帮助老人联系其家人。
待老人的家人赶到后,彭宇想着“好人做到底吧”,就开车帮着把老人送到医院。
到医院后,老人的家人一直忙活着给老人安排检查,彭宇见状又好心地帮着代付了几百块的医药费后才离开。
这段插曲过后,彭宇又赶着忙自己的事了,也就逐渐淡忘了。
他没想到,再次提醒他想起此事的,不是老人表达感谢,也不是还医药费,而是法院的通知书!

老人告他撞倒了自己!
彭宇当场懵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那天的“好心”竟换来了被讹诈的苦果。
而被救起的老人所言却是另一番情形:
当时她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而彭宇在那里停车之后开车门把她撞倒了。
事发后,彭宇立即把她扶起到道旁,在她的家人赶来之后,和她的家人一起把她送到医院。
到医院后,彭宇付了医药费之后就离开了。

老人一家坦言,虽然彭宇撞倒她之后有过补救行为,但他没有承认错误,也没有负责到底,这才一纸诉状告到法院。
在法庭上,面对老人一家的指控,彭宇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最后选择私下赔钱和解。
这件事在两家人那里了了,但在网上却一直过不去了。
整个事情一经爆料,立即在网上炸开了锅:替彭宇愤愤不平,责备老人没良心,批评法官判案不公。
尤其是法官,他因为那句“不是你干的,你为什么要扶?”招致网上一片批评之声。
甚至有人怒称,一个被随意定罪的社会,如何凝聚人心,何谈抵抗外辱的血性!

伴随着网友口头宣泄,媒体报道也络绎不绝。
一时间,“老人摔倒了还敢不敢扶?”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现象了。
而后有人找出来:2013年四川有一起三个小孩扶起摔倒老人被讹事件,2015年淮南有一起女大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事件……
借着这些偶发事件,网上对“老人摔倒扶不扶” 的争论一直持续着。
那么,这个“扶不扶”真的成了社会上普遍纠结的问题了吗?
扶不扶?杭州姑娘不纠结
2018年,杭州姑娘姜雅婷扶起摔倒的老人的新闻受到各大官媒转发。
事情虽然发生在雨天但并不影响温情——当时大学二年级学生姜雅婷打着伞赶路,突然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她一路小跑过去扶起老人。

一番询问后,姜雅婷发现老人的家并不在附近,而且也没有家人来接她。
眼见天气不好,担心老人走远路会再度摔倒,姜雅婷当即决定送老人回家。她一手撑着伞,一手搀扶着老人慢慢走着,并不时提醒老人小心路滑。
一路上,担心老人累着,姜雅婷刻意放慢节奏,直到将老人安全送到家,她才放心离开。那个雨天就那样黯然过去了,姜雅婷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她没想到自己在那个寻常的雨天做的一件平常事,竟然让她“红”了。

先是学校通报表扬,而后是杭州纸媒报道,甚至连各大官媒也纷纷转发……她一时间成了主流媒体树立的先进个人的典型了。
这让姜雅婷有点无所适从,在她看来,自己的行为顶多算是“与人玫瑰,手留余香”吧,如此大肆宣传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了。
而对看多了类似“老人摔倒了还敢不敢扶?”这样负面新闻的公众来说,姜雅婷的典型事迹被大力宣传可一点都不言过其实。
将她的事迹和彭宇案作比较,可以让他们回归一点理性思考。

首先,彭宇案的问题不在于“扶不扶”,而在于“撞没撞”,也就是彭宇到底有没有撞到老人。
而网上舆论的导向却是直接预设了“彭宇没撞老人,他是好人”, 这就等于预设了“老人无中生有,她是坏人”。
事实是彭宇后来承认了他当时撞倒了老人。
而无论如何在事实调查尚未清楚时,网上这种毫无根据的预设都是荒唐的。

其次,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网上充斥的荒唐评论引导舆论越跑越偏,最终把大众关注点从“撞没撞”转移到“扶不扶”。
这些评论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总之,造成了混淆视听的后果。
最后,一波又一波跟进的媒体大肆报道,其中不乏站在道德制高点,或分析,或批评,或建议。
至此,彭宇案被成功地塑造成了社会批判的一座碑,立在那里,谁需要了就搬出来,发泄一通。

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批评,在社会投下了阴影,让公众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然后,官方不得不苦心寻找,抓出了受宠若惊的姜雅婷,努力为社会道德力量扳回一局。
必须承认,此举非常有必要。
而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非理性传播的行为也应引起重视。
跑偏的新媒体报道
公众对彭宇案的注意点从“撞没撞”被转移到“扶不扶”,说明了智能化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舆论有很大影响。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新媒体传播、报道中的一些惯常操作。

比较常见的是过度报道。
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我们手机里推送的热点社会新闻,绝大多数都是类似“扶不扶”这样的负面报道。
小概率的负面新闻可以博人眼球,但是一经舆论发酵很容易以偏概全。
再有就是看不到完整事实,看到的都是倾向性的观点。
比如彭宇案发生后,就有媒体发表诸如“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呢?”“扶老人防诈指南”之类的标题文章,直接亮明观点。
而这些观点就是预设了“彭宇是好人,老人冤枉好人”这样的定性。

甚至还有媒体深挖出来老人家境条件好,有子女是公职人员,以此“佐证”彭宇的“受害者”人设。
可谓是,越跑越偏,越多远有多远。
而与言之凿凿的观点相比,反映事实真相的线索梳理、素材的真伪辨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事件分析基本看不到。
而能到的只是一些为其观点服务的部分事实。
每天周旋在一些大同小异的似是而非的新媒体报道里,公众想不被误导都难。

到最后就形成了带有明显偏见的标签化报道。
比如在彭宇案之后,受新媒体报道的影响,在“老人摔倒了”这样的偶发事件中,很多人形成了一种“老人讹人”的预设认知,这样就会导致看见老人摔倒也视而不见的冷漠行为。

这就是牵涉到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公众产生道德焦虑。
说得直白一点,当前各种新媒体大肆传播博人眼球的负面新闻,就是在贩卖焦虑,而且是道德焦虑。
可以看到,彭宇案之后,“扶不扶”的争论已经勾起了公众的负面情绪,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焦虑。
而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在公众心里堆积,那势必造成负面情绪的积聚,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具有破坏性的极端事件发生。

而从新媒体角度疏解公众的道德焦虑,就需要采取平衡原则。
比如新闻选题的平衡,新闻题材不能一味揭露假丑恶,同时要注重弘扬真善美。以此较为客观地展现社会多面性,避免引发公众焦虑。
再比如媒体在表达观点时要“用事实说话”。
从事实出发去表达立场、观点,在事实尚未清楚前,不要有失偏颇地表达自己的倾向性,以免误导公众。

总之,新媒体作为公众了解新闻事实的主要途径,影响甚至决定着公众如何看待某一社会事实,因此有责任对自身的媒体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
结语
在智能化互联网时代,对于广大网民来说,面对如洪水般泛滥的新闻信息,学会辨识真伪,不人云亦云至关重要。
如何辨别新闻报道的真伪?首先要广泛搜集相关事实资料,然后经过比较分析,去伪存真,谨慎得出结论。
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获得足够多的相关事实资料,以了解全部事实真相。
所以,最可靠的做法是理性上网,多看,慎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