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索尼FE20-70mm F4 G和腾龙17-50mm F/4 Di III VXD的陆续登场,能称为“全画幅超广角标准变焦镜头”的产品终于勉强达到了四支。为什么这类产品如此的稀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此前有设计门槛

我们之前写过大三元镜头的发展史,大三元标准变焦镜头是从35-70mm到28-70mm再到如今的24-70mm一路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从此就停滞下来了呢?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设计难度太大。

在单反时代,镜头设计主要依靠对以往专利的改良,并且由于是光学取景并不能在畸变控制方面过于放飞自我。所以在大小三元标准变焦镜头规格做到24-70mm后,更多厂商选择将目光投向长焦段而非广角端,比如各家的24-105mm F4就是这么诞生的。后来甚至还有腾龙35-150mm F/2.8-4 Di VC OSD这种完全不在乎广角焦距的标准变焦出现。

直到最近十年,计算机模拟光学设计开始在行业中普及,更多设计方案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仿真,确认效果,大大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光学设计水平。其次无反时代的来临,让法兰距大幅度的缩短,设计空间也被放开了。最后就是无反时代里,光学取景彻底被电子取景所取代,镜头的畸变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放飞,再通过数码手段进行纠正。

比如在很多年前就出现过尼康DL18-50/1.8-2.8一英寸卡片机原型机,再有的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8-25mm F4.0 PRO,等效16-50mm的M43画幅超广角镜头。这两款产品都符合“无反系统,电子取景”这一先决条件。

所以当现在没有那么大设计门槛的情况下,终于有一个个品牌开始设计出“全画幅超广角标准变焦镜头”这一全新品类了。无论是索尼FE20-70mm F4G、松下20-60mm F3.5-5.6、H-X1025还是奥巴M.ZUIKO DIGITAL ED 8-25mm F4.0 PRO,在广角端都有超过10%的畸变,如果放在单反时代用户一取景就看出问题了,不被骂街才奇怪。而一支镜头从立项到研发需要1-3年时间,2018年整个行业才刚刚开始全体转向全画幅无反相机,2020-22年又经历了全球的产能大衰退,全画幅该类产品较少也比较正常。

二、此前用户需求低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类镜头在10年前是完全没有用户需求的。单反时代超广角就是拿来拍风光,标准变焦镜头就是拿来拍大多数题材,各有各的用途。而到了如今视频拍摄非常普及的时代,VLOG拍摄成为了新的需求。这类创作需要20mm上下的超广角视角+比较轻便的产品尺寸,超广角变焦确实可以符合一部分需求,但长焦端越长显然能拍的东西也就越多。

因为消费者之前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前几年一直没有厂商做这方面的设计开发。而如今消费者有了这个需求,有一部分轻便超广角镜头可以满足,那么厂商对开发“全画幅超广角标准变焦镜头”的迫切度自然也不会特别高。

但实际上我观察到了一个比较新的情况,就是因为手机摄影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会优先购买长焦镜头,而非超广角镜头。目前即使是千元级国产手机,大部分也会优先配备一颗超广角镜头,小白用户用手机的超广角镜头可以比较轻松的拍摄出能够发朋友圈的超广角照片。如果是相机超广角拍摄的照片,往往需要前期三脚架长曝光+后期修图才能发朋友圈。而长焦镜头是手机摄影短时间内无法赶上的。

所以即使有设计开发新镜头的余力,镜头厂商也会优先开发各式各样的长焦镜头,而非超广角镜头。

三、画质上限不够高

即使是最近发布的索尼FE20-70mm F4G,广角端画质也是比不过正经超广角变焦镜头的。我下面放的就是索尼FE20-70mm F4G和索尼FE16-35mm F4G PZ的MTF图,能够看到变焦比更大的索尼FE20-70mm F4G就是要小逊FE16-35mm F4G PZ一点。

几年前愿意购置中高端可更换镜头相机的用户,大部分还是硬核摄影发烧友,这样的画质表现并不能征服这些用户。但如今无反时代能够看到越来越多希望“既要还要”的摄影爱好者开始购买新器材,他们并不需要最极致的画质,但需要体积重量和价格做到均衡。所以画质上限不够高,但用途更加广泛的超广角变焦镜头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并且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不过好在上面的三个问题在如今都不再是问题,所以未来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全画幅超广角变焦镜头的出现。我相信即将正式发布的腾龙17-50mm F/4 Di III VXD并不是最后一支这类镜头,接下去的新产品还会更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