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最近几年是各路专家学者声誉扑街的一年,专家称号都快成了贬义词。

2023年5月,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柳冠中教授的一场演讲,又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

甚至遭到不少人的抵触。

他谈及“中国梦”时,说道:““中国梦是大家所有人的梦,而不是某些人、某个人的发财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话乍看上去并无不妥,为什么会引来质疑呢?

中国人该醒醒了

说到柳冠中,了解设计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他可是我国工业设计系的创始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清华美院教授。

只是,一个设计老师,为什么会对中国梦“指手画脚”呢?

了解他的求学经历你就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柳冠中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天资聪颖,成绩拔尖,顺理成章进入了上海市五四中学。

这所中学是著名数学教育家胡敦复在20世纪初创立,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

如两位副总理钱其琛、曾培炎,清华大学原校长张孝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五四中学,柳冠中除了受到优秀的教育,尤其感谢一位老师。

那人是辛弃疾后人。

受其影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很早就根植于在柳冠中心中。

柳冠中的成绩,本来是要考同济或清华的。

他的理想是建筑,就因班主任说艺术院校可以学建筑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心想这和建筑差不多,便交了张照片,5毛钱报了名。

就这样,在1961年,他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而后受当时时局的影响,柳冠中没下乡,而是去了基层。

不过在基层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当了5年绿化队工人,春天开冻时,浇树浇得手全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柳冠中回到本行搞设计,正赶上中国和很多小国家建交。

他的第一项设计,就是做23号使馆的灯具。

当他把设计方案送到总工程面前,对方看了半天图纸不说话,最后蹦出来一句:“小柳,你设计的这叫灯吗?”

后来,他才想明白,自己的设计出发点是解决世实际的照明问题,而对方要的是好看。

这件事可以说影响了柳冠中的职业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他回校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去德国学了3年;

然后再次回学校,筹备成立中国的第一个工业设计系。

几年下来,他培养出无数学子,却也发现中国的设计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

那就是,几乎绝大部分设计都只做表面功夫。

尤其现在设计教育普及了。

但他看来,80%的设计师还处于美工状态。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他发现,是因为中国的设计是把商业放在第一位。

中国企业都关注营销,关注品牌,大多为了效益做品牌,就只有牌没有品了。

言外之意,不想着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只为把产品卖出去,急着挣快钱。

企业大批量生产炫目的产品,再用广告、包装等视觉手段,鼓吹“以旧换新”,鼓吹流行时尚等消费黑洞。

而这样的产品,中国人的生活真需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多少商品买回来用了几次就放一边,然后再买下一个“爆品”。

这也是中国制造业一直大而不强的原因。

因为真正自己开发的几乎没有,都是加工型制造,做改良、微创新。

中国的实验室里,很多高精尖仪器都是进口的。

我们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高铁,离开了德国的车轮和轴,每小时连300公里都跑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时间,从工艺设计,柳冠中对当今时代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于是,就有了2023年的这次演讲。

主题是“唤醒中国梦,实现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

在会场,他说道:

中国人该醒醒了!
中国梦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和名利,不应该让年轻人以金钱为导向进行工作,应该以架构复兴的情怀为主要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这话,有人鼓掌,有人却陷入了沉默,还引发了热议。

有人说他空泛,还有人说他酸腐。

是的,我们要心怀理想,但也要填饱肚子啊。

如果光靠情怀去工作,在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可能吃不饱饭,那又如何谈理想情怀呢?

中国梦不是西方梦

这些年来,“中国梦”这三个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不过谁又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呢。

中国梦是国富民强,是民族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什么是真正的国富民强与民族复兴呢?

说实在的,其实不少人都把“中国梦”与“西方梦”搞混淆了。

所谓西方梦,即建立在物欲满足之上的梦想。

表面上看,西方梦是自由、平等、人权,听起来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那是因为,他们通过剥夺他国财富,已经实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品质,然后才开始寻找自身梦想的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欧洲,美国更加简单粗暴一点,直接宣扬财富是衡量一切梦想的标准。

所谓造物者赋予他们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过就是追求个人财富的权利。

因此,他们总是强调自身权利,而不在乎他人利益。

其打着高大上的旗号,极尽压迫剥削之能事。

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国之间也矛盾重重。

国与国之间更是非要斗个你死我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可能妨碍美国利益的国家,就是他们的潜在敌人。

军事包围,政治孤立,意识形态搞“颜色革命”,损人利己的事反正一个没落下。

以物质追求为基础的西方梦,的确曾激励他们为梦想努力,也拥有过辉煌,却也终将没落。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西方剥削的剩余越来越少。

再加上金融危机、移民问题的出现;

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此起彼伏的社会危机与摇摇欲坠的文化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国内贫富分化和失业率的加剧,中产阶级遭受重击。

经济、阶级、种族、人权等问题每天都在刺激着社会分化,美国梦也终将破产。

如今,西方梦的道德困境,也阻碍着我们中国梦的实现。

所谓中国梦,是打造一个不但物质富裕而且有理想信念的世界。

我们和西方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梦始终坚守价值追求、共同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探求的是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之间共同利益支点;

建设的是让更多人共享的美好未来。

然而,有目共睹的,现今社会已经被西方那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东西所侵蚀了。

绝大多数人都想着赚快钱、消费享乐。

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他们想当网红,想一夜成名,挖空心思博取靠流量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为此自演低俗戏码、干出违法乱纪之事。

其中,还不乏一些名牌学校高材生。

因为他们寒窗苦读十余年找的工作,都比不过当网红赚钱。

不光他们,现在就连一些居于高位的专家学者都不潜心做学问了。

他们每天在自媒体平台上露脸,甚至给一些商品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和学者教授都不利用自己所学建设祖国,奉献社会。

那么,国家的希望又在哪里?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怜?

工业大而不强,是专家少吗,是他们不够聪明吗?

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沉不下心来做研究,耐不住寂寞,忍不了辛苦。

尤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被按下了快进键的时代,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的富足,急于求成,高吊胃口。

这也是焦虑席卷年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财富成为衡量梦想的唯一标准,社会价值观自然会失衡。

人们要么疯狂内卷,要么消极躺平。

不过通常是一边躺平一边内卷,这并非真正的“内卷”与"躺平",而是释放压力的一种表达。

想要追求个人财富当然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过犹不及,不仅窄化了个人的成功途径,迷失自我;

也让个人失去对国家的责任心,使个人追求脱离了民族复兴的大局。

柳冠中教授是怀着忧国忧民的心,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大家该醒醒了!

中国梦不是内卷为发财成名挤得头破血流,也不是躺平否定奋斗的意义。

中国梦是共同富裕,是共赢!

要靠全体人民脚踏实地,不盲目模仿西方,共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我们又该从哪方面使力,才能走上共赢的路径呢?

具体到每一个人又能为此做点什么?

且听听柳冠中教授的思考。

探索属于中国的共赢道路

现在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强起来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该考虑的更多是如何实现“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关注柳冠中教授的访谈,会发现他真是一个心怀国家的学者。

他甚至将家国情怀全都映射融入到了工业设计理念上。

我们不妨从他对“工业设计”的期许从发,寻找属于中国梦的发展模式。

在柳冠中看来,所谓“共赢”,反映在工业设计上就是“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反映在中国梦上,就是14亿人走出一条健康、合理、公平的道路。

即形成一个“分享型社会”。

说白了,就是达到分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完全追求平摊是不现实的,只能说尽量实现相对的公平。

怎么做呢?

那就是每个行业、职业、个人需求,都要学会“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柳冠中特别赞同这句老话:“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

我们现在做了太多多余的、过度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其中很多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节制欲望敬畏天”。

但今天大家都在追求财富,张嘴闭嘴就是买买买、发发发,把传统的文明精神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古人云:“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

动物只知道对外物质索取,争斗厮杀;

而人能够通过精神驾驭物质欲望,和平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在于修身。

没有修身,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

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等义利观,都是中国人在几千年文化中形成的对物我、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理解。

而如今,各行各业眼里都只有一个“利”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看眼前的效益和业绩;

只做牌不做品,量是做上去了,还能做到全球第一;

但核心的东西却还远远落后。

如果没有品德,或者怀着暴发户心态做事,永远不懂节制,那也就永远做不出信誉和质量。

这样下去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就永远没有自己的核心制造,年轻人也永远被利润、业绩推着走,根本停不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在分工的前提下进行合作。

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产业都好自己的“品”,然后合起来就能形成国家的强大优势。

集体团结的奋斗,就不再是消耗性的内卷。

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紧盯对存量蛋糕的压缩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实现社会的进步, 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结语

但就现实而言,柳冠中教授勾勒的“分享型社会”很美好,实现起来也很艰难。

要实现中国梦没有那么容易。

但至少,我们每一个人、各行各业都该去思考如何重拾文明,重新唤起中国人,并为之努力。

参考资料

长江日报《清华大学美院教授柳冠中:“中式生活方式”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