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烟,很多人可能先想到一句标语“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不仅印在烟盒上,还时常出现在伴有“二手烟”、“健康威胁”等关键词的公益广告中。当然,大多数烟民都对其选择性忽略。
香烟之所以会被冠以“有害”之名,主要罪魁祸首为尼古丁,虽然其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由于尼古丁的成瘾性,导致不少人吸烟后很难戒掉。此外,香烟中含有的焦油、一氧化碳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

多项研究成果和实例似乎将“吸烟有害健康”的说法板上钉钉,不过近期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试验可谓颠覆了大众对其的传统认知:长期摄入尼古丁可降低40%死亡率,并改善多项老化表征。这一发现令不少网友惊呼:“难道之前‘错怪’尼古丁了?”
“人人喊打”的尼古丁,竟发掘增寿潜力?
虽然被近代科学定义为一种“有害物”,但尼古丁也并非全无好处,我国古籍就曾记载先祖通过生嚼少量烟草叶片消炎,但也有科学研究证实,一根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足以毒死小鼠,20根香烟所含的尼古丁甚至可以令一头公牛毙命。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摄入剂量,我国中科院正是以其为主要变量设计了一项科学试验,研究人员随机选出48只小白鼠,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后者饮食一切照常,而观察组的暮年鼠每天饮用水中添加了2μg/ml(微克/毫升)的尼古丁。

持续观察6~12个月后,尼古丁的“增寿特性”显现!
动态数据显示,自老鼠到达10月龄(相当于人类50岁)起,两组之间的生存率逐渐拉大,到16月龄后,饮用水中含有尼古丁的观察组小鼠仅有2只自然死亡,存活率高达91%;反观没被干预的对照组则有11只离世,存活率约为54.17%。
除生存率被拉长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受尼古丁干预后的老鼠们随年龄增长出现的三高状态、代谢问题均有所好转,同时心脏、肌肉等器官中的端粒长度也有一定延长。
端粒作为学界公认的九大生理老衰标识之一,其长度与生物存活时限有着直接关系,试验中老鼠的种种变化,无疑证实了尼古丁的增寿潜力。然而,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患的人数高达400万人,现如今中科院的这项研究难道是要打破“尼古丁有害”的传统认知吗?

抛开剂量谈毒性,只能是危言耸听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试验中尼古丁剂量仅为2μg/ml,而市面上香烟所含的尼古丁普遍为1~3㎎,也就是前者的500倍或以上,因此,尼古丁+“过量”才是引发健康威胁的万恶之源。
该试验的作者这一李翔博士也曾表示:尼古丁的适用剂量仅凭动物试验是无法求真的,直接应用于人类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但不可否认,学界也由此得到了一条新的增寿研究方向,既然尼古丁剂量难以界定,那根据其作用根源寻找类似物质替代,或许也能达到“不老效果”,也就是针对尼古丁延长了端粒长度这点特性。
无独也有偶,同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在2021年发现,一类天然物质“金至茵”也许就有着这样的代替作用。在其实测观察中,多位受试者经人为摄入干预后,毛发、肌肉、体能等生理指标均有回转,端粒同比延展一倍,相当于生存期延长近30%。

不同于尼古丁的是,“金至茵”类物还曾在2013年医学顶刊《Cell》中被报道,哈佛、耶鲁等学府发现该物质具有“提振精力、焕活机能”等正向潜力,进而引发硅谷富豪群的哄抢。
随后,这股科研热潮传到大洋彼岸,并被中科院、广体等学府看中,在国内“买不如造”理念推动下,“金至茵”迅速实现市场化落地,自相关制品入驻亰东、天锚后,迄今触达数十万受众,且与尼古丁爱好者高度重合。
120岁不再是天花板?这代人需做好准备
在畅销书《百岁人生》中,其作者Andrew Scott曾写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推动我们提前敲开百岁大门。”

某种程度上,Andrew Scott并未空口说大话,随着现代生科技术的不断深入,除了尼古丁、金至因等物质,越来越多的物质也被发现具有类似潜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遗传学家Leonard Hayflick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算出:人类生命上限为120岁。但全球活得最长久之人、法国Jeanne Calment离世时都已是122岁。因此不少科学家都认为,人人百岁是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如果未来真的如此,你觉得它值得期待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