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40亿!中国成冤大头!”中国专家驻守沙特9年,修出一条天路,却亏损严重被嘲,没想到沙特的做法让他们红了眼。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一项耗资600亿美元的麦麦高铁项目在沙特阿拉伯公开招标。这条全长480公里的高铁将连接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对穆斯林来说,这两座城市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每年,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麦麦高铁的建设对朝圣者们意义重大。

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了地形勘测,但除中国外,其余国家都放弃了该项目。因为在55°C高温的沙漠环境下施工难度太大,德国和日本专家直接认为“在沙漠上建高铁是痴人说梦”。

然而中国专家团队则主动请缨,认为我国在沙漠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完全有能力实现这条“天路”。1995年,中国就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了多条穿越沙漠的高速公路。中国有信心利用沙漠治理和高铁建设的领先技术,实现麦麦高铁的建设。

于是,中国接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实际施工中,中国团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炎热的沙漠气候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扰,白天气温高达55°C左右。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工作,中国工人很容易中暑倒下。据了解,当地人一天只能在室外工作3个小时。而中国工人不仅需要忍受高温工作满8小时,还面临着恶劣的沙尘暴频发的威胁。

为保障施工进度,中国从国内调派了大量技术工人前往沙特,承担了艰苦的施工作业。他们白天在酷暑中劳作,晚上则挤在简陋的宿舍里休息。为缓解酷热天气对身体的损害,中国还花重金从国内空运了大批制冷设备到沙特,不惜增加造价也要保证工人的健康安全。

此外,中国为实现路基牢固,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大量昂贵的高温型缓凝剂、粉煤灰等材料。同时,将路基与桥梁结构设计为封闭式,以抵御沙漠强风对结构的侵蚀。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工程造价。

为确保施工进度,中国还在当地招聘了大量劳工,进行人海战术的轮班作业以保证24小时不停工。这也需要支付高昂的劳务费用。在沙特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单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中国只能不遗余力地投入更多资金,才能确保如期完成。

随着各项费用快速增加,中国的投入很快就超过了600亿美元的预算。但为兑现对沙特的承诺,中国没有退缩,继续自掏腰包增加投入,只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决心。终于,在亏损了40亿美元后,麦麦高铁如期建成通车。西方国家纷纷嘲笑中国“吃亏”,但中国人信心满满,因为他们看得更长远。

果然,沙特非常欣赏中国的作风,不仅将麦麦高铁五年经营权交给中国,还将1750亿美元的吉赞经济城项目交给中国开发。这让原本嘲笑中国的西方国家大跌眼镜,意识到中国人收获的远不止金钱。

9年时间,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基建经验,还收获了中东人民的友谊。麦麦高铁成为中国实力的证明,也成就了“一带一路”的辉煌,让“江湖高铁看中国”的声音传遍国际社会。

中国以远见和胸怀完成了这项“天路工程”,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麦麦高铁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担当,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