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景迈山上笔者又见到了老朋友仙贡,在她家民宿里泡茶聊天,说起火塘的价值。她说,有火的感觉才像家,火塘祖祖辈辈是一家人生活的重心,是民族习俗传承的载体。以前一家老小夜晚休息前围着火塘说话,老人会教导:不能在火塘边说秘密或者坏话,因为白蚂蚁会听见告诉别家;随着火焰升起来,家里的好事会跟着火势越烧越旺,而不好的事会化为灰烬。如今仙贡家的民宿“奉祖家园”还专门建了个火塘——在旁边喝大碗茶或者弹吉他唱歌,成为许多游客美好的景迈山回忆。顺便说一句,“奉祖家院”的意思是:传承祖制建好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景迈山行走,文化的力量显而易见、随处可见。寨子有寨门还有寨心,建筑风貌古朴自然。在糯岗或者翁基古寨,杆栏式建筑木头和陶瓦是主要建材,雨水充沛时陶瓦吸水,屋顶会长出石斛花。老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不是那种为节庆、重大活动而穿得新衣服,而是洗的发白的日常衣衫。古茶林里会有茶王树或者茶神树,伫立树下,让人肃穆而安详。在许多有关景迈山的风光片里,绿水青山间的大金塔巍然矗立,细长的塔尖向着瓦蓝的天空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基古寨夕阳 苏锟 摄

景迈山上“茶像茶,林像林,寨子像寨子”,给人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世界文化遗产,果然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如果你走过云南众多茶山或者村寨,就更能感觉景迈山的古朴纯真。时光流转,时代前进,景迈山并没有那么喧嚣激进、粗放发展出一副不伦不类的样子。何故?是文化的力量紧紧hold住了缰绳,又浸润着生产生活的细节。

景迈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走过了十多年申遗历程,它的变迁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符合规制时刻注意文化考量——一句话,就是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谈发展。比如说,建筑风貌的统一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老房子并不好住,低矮昏暗还会有小动物光顾,最底下,本来是养殖鸡猪牛羊们的地方。景迈山以茶产业为主,村民扩大再生产建茶棚,对不起,塑料钢构的大棚风格不允许。这种内在的矛盾具体而激烈,只能靠绣花功夫解决。房子的柱子被接上石基整体架高,特制的墙体让房屋的稳定性和隔音效果更好,马桶历史性地上了木楼——这是景迈山新民居的“标准版”。单单是住的房子,就体现出传统和现代创新融合,既不泥古也不标新,吃穿用行亦复如是。

不仅是村寨的物理样态,景迈山内里的议事机制,也实实在在体现出“尊老”的传统。笔者到了景迈大寨的总佛寺,管事的安章之一名叫岩空的老者介绍,村里祭茶祖等活动,都是老人们为主来操办。关门节期间,傣族老人要到佛寺活动,每天结束时,家里的年轻人要来拿坐垫——古老的故事和礼节习俗,通过老人的渠道流向各家各户。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社区,对老人尊重关乎传统智慧和知识的延续,如果只凭赚钱实用而将老人“边缘化”,未免太功利不近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迈之子”苏国文老人 郑宪章 摄

通过申遗,人们重新评估认识了景迈山上一系列传统礼俗的价值。原本司空见惯的,成了宝贝疙瘩;原本偏僻孑遗的,反而“因祸得福”;原本默默无闻的,登上各种封面和首页;原本视为落后生产方式的,竟蕴藏着破解现代社会深层问题的智慧……人们持之以恒守护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了现代人、城里人研学体验感悟的“乡愁”。如翁基村的佛寺一度破败不堪少人问津,如今成了天南地北游人必到必看的“网红打卡点”;当年景迈山上最困难的翁基寨子,摇身一变如今差不多是山上的“首富村”。景迈山从偏远茶山到世界遗产“逆天改运”,文化正是值得认真意会的“枢机”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迈山村落 虎遵会 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诚哉斯言!芒景村的老书记南康去过大江南北许多茶园,他说还是家乡景迈山的古茶园最打动自己,“他们的茶文化是写在书里,我们的茶文化长在地里”。乡土文明同样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景迈申遗既是一个鲜活例证,也是一次面向国际的宣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