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4岁女知青杨春晓,和农村青年王庆喜相恋。不久,杨春晓因家中有事,不得不暂别恋人回家。不料,她3个月回来后,王庆喜却瞒着她娶了个寡 妇。谁知,杨春晓却很自责:“是我害了你!”

1969年,16岁的杨春晓离开北京,到陕北王家河大队插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家河地少山多,粮食产量少,乡亲们勉强能吃饱肚子,可对于16、7岁的知青们来说,就不太够了。

而且,王家河的活却一点儿也不少,甚至还比其他大队多一项,就是磨磨。

打了粮食就要磨面,公社有火磨,可从王家河大队到公社有15里山路,按以往的惯例,大家就用队长家里的石磨自己磨。

杨春晓第一天就被分去推磨,可她没推一会儿,因为身体本就瘦弱,还没吃饱饭,抱着磨棍就晕了。

而其他的知青还在继续推,杨春晓倒在地上,前额着地,擦破了好大一块儿皮。

于是,队长不敢再让杨春晓做重活,生怕她又把自己伤着了。

过了春节,要开始春耕了,第一步就是挑粪走五、六里的山路上山,把粪倒在田里杂肥。

乡亲们一上午能挑三趟,知青们没干惯这种活,一上午只能挑两趟,到杨春晓这里,她挑了好半天,才把第一趟挑到半山腰。

这时,旁边一个本村后生王庆喜看见了,他让杨春晓原地休息,把自己的最后一趟挑上去后,又下来,把杨春晓的那一担挑了上去。

然后,王庆喜把自己和杨春晓的空筐都挑在肩上,让杨春晓空手走下山。

可即便如此,下山时,杨春晓还是摔了一跤,两只膝盖都摔破了,一瘸一拐的走下了山。

之后,队长就让她在场院里装粪,虽然臭点儿,但没那么累。

王庆喜是队长的侄子,他看杨春晓的身体实在太瘦弱了,1790年秋,小学复课,他就建议,让杨春晓去当老师。

队长也觉得杨春晓合适,她是知青里唯一一个初中毕业的,体力活也做不了,于是就让杨春晓去当了民办教师,顺便告诉她了,是王庆喜建议的。

杨春晓很感谢王庆喜,后来,王庆喜找她借书,她都慷慨借出,王庆喜有什么不懂的字或者不明白的句子,她也热心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庆喜也主动揽下了小学的一些修修补补的活,看杨春晓没有趁手的教鞭,他还上山砍了竹子,亲手帮她做了一根。

王庆喜比杨春晓大一岁,都是青春懵懂的年轻人,两人来往如此密切,很快村里就有了他们的风言风语。

1天, 有个女知青提醒杨春晓,说村里人都在传她这个北京女知青和陕北后生处对象,让她注意。

不料,杨春晓斩钉截铁的说:“那不是传言,是真的。”

那名女知青懵了,她想不通作为一个城市的女孩,怎么会喜欢一个农民的。

杨春晓笑笑,没有解释。

王庆喜对她的好,没必要对别人说。

杨春晓觉得自己还小,结婚还早,所以只是和王庆喜谈恋爱,不过她心里是决定以后要嫁给王庆喜,扎根这里的。

于是她放弃了几次回城的机会,一心一意的在王家河当民办教师

1977年初夏,王庆喜25岁了,这在农村已经很大龄了,在父母的催促下,王庆喜鼓起勇气向杨春晓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杨春晓这时才意识到,应该给父母讲明自己在这里的恋爱情况,得到他们的允许,好和王庆喜结婚。

于是,杨春晓给父母写了信,两人手牵手去公社寄了信,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回信。

可信寄出了一个月,杨春晓都没有收到回信,她不甘心,又寄了一封,可是又过了半个月,还是没有回音。

王庆喜的父亲训斥他:“人家是北京知青,父母不回信,肯定是不同意,你别痴心妄想了!”

就在杨春晓和王庆喜纠结犹豫的时候,杨春晓突然收到一封哥哥发的电报:“母病重,速归!”

杨春晓什么顾不得了,她把上课的事情托付给王庆喜,就急急忙忙赶回了北京。

杨春晓回到北京才知道,母亲在工作时,出了事故,全身大面积烫伤,非常严重。

她和哥哥在医院轮番照顾母亲了三个月,才熬过了危险期,但生活已经无法自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月后,身心俱疲的杨春晓回到王家河,她多想倚靠在恋人的胸膛里对他诉说这一切,可没想到,等待她的是一场晴天霹雳。

就在杨春晓回去半个月后,王庆喜就在家人的催促下,娶了个邻村的寡 妇,还带着个5岁的孩子。

面对这一切,杨春晓没有怪他,反而自责,母亲需要照顾,自己肯定是要离开这里了。

如果不是自己耽误了王庆喜,凭他的长相和能力,一定能找到个更好的。

杨春晓办了困退,回了北京,临别那天,王庆喜送她去车站,两人都眼含热泪。

后来,杨春晓的母亲慢慢恢复,可以下床,生活能够自理了。

1978年,杨春晓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和一个医生结了婚,婚姻平淡却也幸福。

但杨春晓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王庆喜的愧疚,40多年后,她和丈夫回了王家河,得知王庆喜和妻子后来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娃,如今都在城里安了家。

王庆喜两口子还住在原来的土窑里。

她悄悄拉着王庆喜妻子到一边,塞给她一万块钱:“嫂子,谢谢你把我哥照顾得这么好,祝你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