朐山之战结束后,北魏和南梁之间再次趋于平静。但此时北魏的内部却又在悄然变化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北魏朝堂,高肇依旧权势滔天。永平五年(南梁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正月丙辰日(二十五日),元恪任命高肇为司徙,清河王元怿为司空,广平王元司进封号为骠骑大将军,加封为仪同三司。虽然高肇成功位登三司,却自认为去掉了尚书令的要职,心里不痛快流露于言语颜色之间,大家也因此都嗤笑他。不久后高肇擅自重新审理囚徒,想以此来收拢人心。元怿为此向元恪弹劾了高肇,但元恪听后只是笑而不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面上看元恪对高肇的宠信依旧,但这一切却也在变化之中。四月乙酉日(二十五日),北魏宣布大赦天下,改换年号为延昌。同年十月乙亥日(十八日),元恪立年仅三岁的皇子元诩为太子。按照北魏祖制,这也就意味着元诩生母胡氏将被赐死,但这一次情况似乎出现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拓跋珪确立子立母死制度以来,北魏历任皇帝的生母要么被赐死,要么突然暴毙,总之都难逃一死。这样一个制度无疑是十分残忍的,但却是为了加强皇权,避免太后和外戚干政的情况出现。那么其实际效果如何呢?北魏前期几个皇帝即位时都已年长,皇权自然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乍看之下这个制度虽然残忍却也有其合理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新的问题很快出现,如果新皇帝是年幼之君怎么办?小皇帝的生母是没了,可是他还有嫡母,甚至北魏历史中不乏皇帝小时候的乳母成为太后,即所谓的保太后。这样一来还是会出现太后干政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冯太后。在她活着的时候两个北魏皇帝的日子其实都不好过,拓跋弘年纪轻轻暴毙,元宏也险些被废,拓跋珪当初所担心的情况依旧还是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立母死制度的另一弊端则是造成皇帝子嗣的匮乏,毕竟在后宫众人的理解中谁先生儿子就意味着谁就得死。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愿第一个生儿子,生下一个公主或者以后只做王爷的儿子多好,可这又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于是北魏后宫开始出现了一种极端的情况,自行堕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元恪在位期间,这一情况有了新的变数。元恪的于皇后曾经给他生过一个皇子元昌,但之后于皇后母子先后暴毙,一切矛头似乎直指高肇和他的侄女高氏。后来高氏如愿成为了元恪的第二任皇后,但此人嫉妒心极强,一般妃嫔想要得到元恪宠幸很难,加之对于子立母死制度的恐惧,元恪一时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好在这时胡氏站了出来,抱着赴死的决心为元恪生下了元诩。元恪对元诩也是极其看重,即便高皇后和胡氏也不得随意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皇后也是不安分的主,在胡氏生下元诩后一直劝元恪赐死胡氏,但元恪一直没答应。一来元恪自己也经历过丧母之痛,不想自己的后人经历这样的惨剧。再者元恪此时只有元诩这样一个儿子,还是不保险,如果贸然处死胡氏,以后谁还给他生儿子。最后这个胡氏也不简单,在朝中拉拢了刘腾、于忠、崔光等人为其求情,最终元恪没有处死胡氏,子立母死的制度也走向了终结。只不过元恪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会酿成灾难性的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