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大事,自古以来我们对此都是非常重视。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人生的最后一步,人的身后事,也就是丧葬文化,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丧葬文化至关重要,关于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关于上坟这一点,有这样一句俗语:“上坟带上此三人,祖先高兴财上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三人又是什么人呢?

不要小看这三种人,他们简直可以影响到家族的发展方向。“死者为大”,祖辈离开之后作为一个家族根基,在另一个世界见证着家族的发展,那么让他们开心当然是一件重要的事。
古话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认为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不孝的一件事。

孩子作为新生的力量,它是一个家族的未来,是家族的希望,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古代,人们成婚年龄普遍很早,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让子女尽快完成传宗接代,壮大家族的重任,避免家族后继无人。
因此,在古代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嫁为人妻,其中一代帝王康熙,他的生母也不过是十三四岁便将他生下。

所以说,他们在很早就依旧成为人母,人父。在二十岁左右就被称为了大龄剩男剩女,令人耻笑。
家中成家的男子,会在上坟的时候带着新婚妻子,告知祖先,这也是孝心的一大体现。
新生儿作为家族的延续,他们在降临之后自然会带到祖先的面前,让祖先高兴的同时,也是想要得到祖先的庇佑,获得一个好的兆头,家族更好地发展。
在古代,人有贵贱,三六九等之分,家族之中能有一个登科及第的人,那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将是无比荣耀一件事。

即使是一个芝麻大的官职,在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纵然你是有很多钱的商人,在古代的社会地位还是不高,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苦读备考。
有些人有可能一生都在考试,他们为何会如此坚持,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毕竟一人飞黄腾达进入官场之后,他的子孙后代的命运也会跟着发生改变,甚至不用再苦读,就可以获得官职。

这样的人给前往祖坟上坟,无疑是给祖先脸上增光。他们选择给祖先上坟扫墓,也是为了感恩祖先的培养,让他们欣慰。
另外这种行为也可以为晚辈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更好地去努力。
古人认为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作为,这是有家族血脉保佑的一定原因。
当然这种想法放在现在完全是封建迷信,但毕竟是在封建这社会思想禁锢的社会,很多人不理解也是正常。
落叶归根这一点虽说不是中国人的专属,但是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人本思想的体现,人老了之后能够回到故土。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一直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始至终都是备受人们关注。
一个人在外漂泊半生,在年轻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老年之后他们选择返回家乡,给家族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之所以返回故土,因为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在外地定居,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外纵然风光,但他的根始终不在那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故土的思念也更加强烈,这时候他们其中的很多人会选择回乡。

即使是没有打算在故土重新定居的想法,他们也会回乡祭祖。
通过这样的方式,告知祖先自己的作为,也告知他们自己并没有因为取得的荣华富贵忘记自己的根,人要懂得感恩,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
古人通过俗语的形式就是要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忘本。
不管你在外面多么风光,也不管你在外面过得有多不好,都要始终记着自己的根,如果一个人没有根,那就如同是没有线的风筝,没有根的树,没有坚固的根作为支撑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所以这里的“财上门”也正是这三种人为家族带来的惠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带了这三种人上坟之后,家族就会马上兴盛,这只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否能够成功还是需要子孙后代共同的努力。
年轻人是一个家族的延续,登科及第之人是家族的发展,衣锦还乡是一个家族的成果和基石。
说来说去,其实这三种人就是一种轮回,如果一个家族能够这样的人存在那很难不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通过这三种人对于家族发展的作用,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能忘本,要有孝心。
孝文化一直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
丧葬文化和祭祀文化也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让后辈更好继承和发展。
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坚信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坚信自然法则,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一直盛行着丧葬、祭祀、祭祖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发现丧葬文化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对于其中的认可度也逐渐降低,认为其是封建迷信,纯属浪费时间,其中的流程更是不断缩减,草草结束。
对于祭祖这种活动更是很少再举行,因为工作,因为距离,因为各种的原因中断,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表现。
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心怀感念之心,敬畏自然,孝敬父母。

小到家庭,大到一个民族,孝文化可以增强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同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时代在发展,人文在进步,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我们不应该丢失,应该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文化更好地去继承和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