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农参观了战争博物馆,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他把手朝着文物伸了过去,刚要摸,一名员工拦住了他,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老农哭着说:这是我长征背回来的,为什么不给我摸啊!

谢宝金与孙子来到了军事博物馆,他们漫无目的地穿梭在每一个展厅之间,尽管展厅里铺满了历史的足迹,但谢宝金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他们步入了一个特设的展区,展台中央摆放着一台手摇的老旧发电机,周边用红绳作为防护,两侧还有详细的历史介绍。
孙子只觉得它像一件普通的文物,但谢宝金却与众不同,他的眼睛被完全吸引过去。
孙子看到谢宝金的眼眸渐渐湿润,他想起爷爷小时候曾提及过红军时代的事情,但从未细说过。
谢宝金越看眼睛越湿润,他似乎置身于往昔,脚步也不由自主地走向了那台发电机,企图越过防护线去摸它。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旁边工作人员的注意,他走上前试图阻止:“老先生,请不要触摸展品。”

他的手已经伸出,距离展品只有几公分,仿佛他与这台发电机只隔了一线。但就在这时,一名博物馆员工及时发现了他的动作,迅速冲上前来,一把拉住了他的手。
“您这是怎么回事?这么大的人还不知道规矩吗?”员工狠狠地训斥着。
谢宝金的眼圈红了,他抬头看着那名员工,泪水滑过他的脸颊:“这是我用命背回来的,为什么不给我摸啊!”
这出情景引起了其他参观者的关注。他们议论纷纷,有些人表示理解,有些人却认为谢宝金无理取闹。
孙子急忙跑上前来,试图缓和气氛:“这是我的爷爷,他并不是故意的。”
谢宝金用微弱的声音解释:“年轻人,你们知道吗,这台发电机,我是在长征路上背负着它走完了整个路程,它重68公斤,比我身上的肉还重。为了保证我们的通讯畅通,我和我的战友们日夜兼程,把它从南方背到了北方。那段时间,我与这台发电机,如同生死与共。”

听到这里,员工和围观的人都震惊了。员工愣了愣,随后放开了谢宝金的手,低头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博物馆的馆长得知这事后,特地过来道歉,并允许谢宝金在他的陪同下触摸这台发电机,表达对这位英雄的尊重。
于都县的矿山深处,谢宝金曾是那些在黑暗的隧道中挥锄劳作的矿工之一。他的双手粗糙,体型魁梧,背上都是因为长时间低头劳作而留下的硬茧。
但是,尽管生活的重压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他仍然怀揣着为家乡和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梦想。
1932年,当中华钨矿公司的总经理毛泽民来到了矿区,邀请勇敢的矿工们加入红军,谢宝金没有犹豫。
尽管他有三个孩子需要他在家照料,但红军在他眼中代表了希望,代表了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的力量。

他听说红军给了许多村庄希望,让老百姓过上了真正的好日子,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
因为他的体格强健,谢宝金被分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手摇那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对于红军的行动至关重要,它能确保前线的通讯畅通无阻,能让部队在危机时刻迅速作出反应。
长征是一个考验。
食物短缺,高山大河,丛林草地,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谢宝金看着一名又一名的战友因为疾病、战斗或者寒冷而倒下,但他从未放弃过。

那台发电机仿佛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必须确保它的安全。
到了长征后期,因为战斗和疾病,原本负责发电机的几名同伴都已经牺牲。
每次看到那台发电机,谢宝金都会想起他们。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那台发电机是他的职责,也是他为了红军和革命事业而付出的承诺。

尽管沉重,尽管困难重重,谢宝金坚持到底,确保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路程中的通讯畅通。
他的故事在部队中传为佳话,成为了红军士兵们前行的动力和鼓励。
所以,当谢宝金在博物馆再次看到那台发电机时,那不仅仅是对于一台机器的眷恋,更是对于那段革命岁月、对于已经牺牲的战友、对于自己信仰和承诺的怀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