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世界上最硬的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在石器时代,人们认为各种石头就是最硬的物质了,人们可以用石头来打造各种器具和武器。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青铜、铁、金刚石等材料相继登场。以硬度而言,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最硬物质。但在人造物质石墨烯面前,金刚石也不够看。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形式类似于蜂窝状的结构,其中碳原子以六边形的形式排列。它是一种单层的石墨,厚度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因此被称为二维材料。
石墨烯的硬度得益于其碳原子之间的强大化学键和特殊的结晶结构。这使得石墨烯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应对外部的挑战。据估计,石墨烯的硬度大约是金刚石的200倍,这使得它成为地球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没错是之一,因为还有一种来自中子星的物质比它更硬,其硬度是钢的100亿倍,堪称宇宙中最强“硬菜”。它是怎么形成的?这事儿还要从恒星的发展说起。

恒星的诞生始于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云的坍缩。当一个巨大的气体云开始逐渐坍缩时,由于引力的作用,云的质量在中心积累,形成一个叫做原恒星的核心。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百万年到数十亿年的时间。虽然这一阶段没有直接的可见证据,但通过对星云和年轻恒星的观测,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过程的存在。
一旦核心温度达到约一百万度,核反应开始发生,恒星就会进入主序阶段。在这个阶段,恒星核心进行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辐射。主序恒星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其质量,较大质量的恒星会更快地消耗氢燃料,因此寿命较短,而较小质量的恒星可以在主序阶段停留数十亿年之久。

当主序恒星耗尽核心的氢燃料时,核心会逐渐坍缩,同时外层的氢壳层开始膨胀。这导致恒星膨胀成为一个巨大的星体,称为巨星。巨星通常比主序星体更亮,并且体积更大。这一阶段的特征包括恒星的颜色变暗、表面温度降低和辐射的能量分布发生变化。巨星的演化过程已经通过多年的天文观测得到了证实。
当巨星的核心继续坍缩,氢壳层继续膨胀时,巨星会进一步膨胀成为更大而更亮的红巨星。红巨星的直径通常比原来的恒星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这个阶段,恒星的外层大气层层层爆发,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到周围的空间,形成行星状星云或者超新星遗迹。
当红巨星的核心耗尽了可燃烧的燃料时,核心会坍缩成为一个非常致密的天体。这个过程被称为恒星的死亡。根据恒星的质量大小会有不同的结局。

恒星的不同结局
质量较小的恒星在死亡后,核心会坍缩成为一个非常致密的球体,被称为白矮星。白矮星的质量通常与太阳相似,但体积非常小。它们不再进行核反应,只是逐渐冷却和衰变。白矮星是由亚光谱型的恒星演化而来,其表面温度通常较低,发出的光线主要是红外线。这一阶段的证据来自对白矮星的观测,包括其光谱特征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质量更大的恒星在死亡后,核心坍缩到一定极限,会形成中子星。中子星是一种极为致密的天体,其核心由中子组成。中子星通常具有极高的自转速度和强磁场,这使得它们以极快的速度旋转,并产生强烈的磁场。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对脉冲星(一种特殊类型的中子星)的观测进行验证。

当质量更大的恒星死亡时,核心的坍缩超过了中子星能够支撑的极限,形成了黑洞。黑洞是宇宙中最密集的天体之一,其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但通过对其周围物质的引力效应和伽马射线暴的研究,我们可以间接推断黑洞的存在。
宇宙中最硬的物质就被推测产生于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极高,据科学家们的估计,一个典型的中子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1.4倍,但直径只有大约10公里。要知道太阳的直径约为139 0000公里,足足是中子星的13 9000倍,这使得中子星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1亿吨!这种密度下,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硬度极高的物质——“核意面”。

宇宙中最硬的物质
地球上造出的嘴硬物质是石墨烯,它以碳原子为主链条。但在构想中,还有一种物质比它更硬,那就是碳炔。
碳炔是由碳原子以链状排列形成的物质,其中碳原子通过双键或者交替的单键和三键相连。这种特殊的结构赋予碳炔超高的硬度。尽管碳通常被认为是柔软的物质,能够燃烧产生热能,但金刚石和后来的碳炔却成为地球上硬度数一数二的物质。碳炔的硬度约为钢铁的200多倍,钻石的30多倍,也是石墨的2倍。这种惊人的硬度源于碳炔内部的结构安排,使其具备出色的抗压能力和耐磨性。尽管完美的碳炔还没造出来,但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了这种材料的可行性。

观察石墨烯和碳炔我们会发现,最硬的物质都是以碳原子组成的。中子星上的“核意面”也是如此吗?
“核意面”的名称来源于它的结构。超新星爆炸使得中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很像是结构很像是意大利面团。中子星核心几乎完全由中子组成,这可能形成某种密度极大的物质——0号元素。

0号元素
0号元素又被称为四中子。大约20年前,法国科学家首次在粒子加速器中发现了六个不可能存在的粒子——它们有四个捆绑在一起的中子。根据标准的粒子物理模型和保利排他原理,相同类型的费米子(如中子或质子)无法在同一量子态中具有相同的量子属性。费米子遵循保利排他原理,该原理规定了它们的自旋、动量和其他量子属性不能完全相同。
如果假设存在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四中子"),那么根据保利排他原理,它们无法在同一量子态中具有相同的量子属性,因此这样的粒子在标准的粒子物理模型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核力也无法将两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四个更不可能。然而现有理论和中子星的现实又证明,四中子确实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短暂存在,其寿命大约为10-22秒。放在中子星上,由于某种强大的力量,使得中子能够相聚,形成了“核意面”。

事实上,中子星密度的秘密正来自于此。中子和质子构成原子核,而原子核又与外层的电子组成原子。这其中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的几千亿分之一,但质量却占了原子核的99.96%以上。这意味着原子的质量大部分集中在质子和中子身上,其中质子带电,又比中子轻。而中子不带电,它们挤压在一起密度自然就大了。
2022年,由我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证实了四中子物质的存在。未来还将继续研究更重的“中子物质”,如六中子态、八中子态等。

结语
宇宙中还有着无穷无尽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目前我们发现“核意面”是宇宙中最硬的物质。但谁知道宇宙是否还有比它更硬的东西呢?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热门跟贴